相关文章链接:
一路走来二十年、痴情未改赖有缘――会计从业二十年散记(一)
一路走来二十年、痴情未改赖有缘――会计从业二十年散记(二)
一路走来二十年、痴情未改赖有缘――会计从业二十年散记(三)
一路走来二十年、痴情未改赖有缘――会计从业二十年散记(四)
五、环境和职业靠心来感知
我一直在自问自答式的思考着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每个会计人的到底需要些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怎么来到我们的身上,他们在运用的过程中又是怎么样发挥着作用的。我觉得,这些问题的思考往往需要在放松的状态下来进行的,这样也许不会因为带有吹牛式的说教而陷入不切实际。――我们很多人在记忆的过程中,对于过去的历程往往更多的记忆下来的是那些美好的回忆,其内容也很可能表现为成功的一面,这种记忆在心理学上称为“选择性记忆”。但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把这样的内容记录下来并加以夸大或放大,很可能会使得听的人觉得有道理,但转过身来去自己实践的时候,却往往感觉到很难去学着这个样子去做的,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最为主要的大约不是经验本身,而是我们理解经验的角度和实质等问题中出了问题。用哲学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呢。经验可能只是对于特定的个人有效,恰如台湾作家席慕容曾经在她的一本小说中扉页中说的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无数盏等,每一盏灯下都有她自己的故事……”。那么,当我们把这每一盏灯下的故事提炼出来,把那些具有共性的或者范围方面的东西展示出来会不会能形成某些可资参考的原则性的内容呢,我想,这应该也是可以的吧。其实,扪心自问,在我的二十年会计教学和实践生涯中也有两年是处于隐居的状态之中的,可是,这两年中尽管直接的集中的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很少,但对其他领域的观察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却有助于我回过头去理解会计的作用。
在我的八年模拟实践教学后期即1997年,那时的电脑已经开始为很多人认识和使用了,网络也好像已经开始为少数人了解和使用了,作为模拟实践的负责人,我想到的是,模拟实践教学也得要考虑电算化的核算实践问题了,但实事求是的说,那时学校招生的规模越来越大而生源素质却似乎存在下降的趋势,不知道为什么,当我提出这些的时候,不仅学校不予理财,而且一些有电算化核算操作经验的老师们也不愿意来充任实践教学的力量,实验室的经费更是出现了困难,我觉得有些走投无路了,我想,这个也许与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和实施有一定的关系吧,至少,我切身的感受到了不再重视培训学生实质性的素质培养的“寒流”正一步步向我们袭来,有些无奈,也有些愤慨。天缘机巧,1997年搞好安徽省委和安徽教委准备安排高校或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下贫困地区支援地方教育,核心是基础教育,说白了,就是所谓的人才支援和伴随着的相关教育资金支援了,在学校老师几乎无一人报名的情况下,我主动请战,嗨嗨,正合他们之意呢。我们学校的对口支援地方是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太湖县,这一去就是整整两年,而且只有寒暑假回家。在那两年中,过着的是非常艰苦的乡下生活,却也闲云野鹤,且能够自得地做着和学习思考着在大学了根本想不到的事情或知识呢。其中对“穷源于心”的认识一直记忆在我的脑海之中,使我感受到这两年的艰苦也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