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让最近积攒了很多面试经历的史婷婷深有感触。她是东北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明年毕业,目前正在找工作。她发现,很多企业有着自己选拔人才的标准,但是不少企业会设置不同的场景,或者提出一个实际的例子,通过让应聘者说出解决方法来测试其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端正工作态度是最低标准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在谈到新入职的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时说:“我对新人最不满意的就是:很多东西要从基础知识教起,包括发邮件要写标题。”这位负责人把员工的这种表现理解为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最起码的工作责任心,这一点对财务人员来说是最低标准,如果没做好,最终可能酿成大错。至于新人为什么工作态度不端正,记者了解到有好几种情况。
“孙老师,您给我派点活干吧,工作实在太清闲,这样下去专业就费了。”这是一位毕业不久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找到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孙光国说的一句话。不少高校老师都反映企业存在“人才高消费”的问题,明明本科生就能胜任的职位,用人单位偏偏只招研究生,而研究生上任后,发现干的活实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久而久之,工作态度可能就发生了改变。
“人才高消费”在短期内很难解决,但是,如果工作态度不端正,可能影响的就是新人整个职业生涯。
不过,这只是工作态度不端正的原因之一。
不少刚入职的会计人员反映,企业需要的是能够接受民工一样待遇,但是有白领一样智慧的员工,“因为你是个小会计。”尤其是那些有宏图大志的高校会计毕业生,因为刚到企业工作都要从基层干起,往往心态摆不正。对此,用人单位的思路是,只有在基层岗位上锻炼过的人,才能更加理解整个企业运行的方式,这对财务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对信息化技术掌握不到位影响成长
随着会计信息化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企业十分强调前来求职的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信息化能力。
但是,企业反映目前高校学生缺乏信息化系统知识。
在这一点上,会计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在认识上相差甚远。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化能力已经不再停留在录入数字这种简单技术层面,员工还要懂得如何根据企业的需要自行设置一套模板,编制取数工具以从数据库中取出相关数据,然后生成一份财务报告。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可能单独聘请信息技术人员来完成财务报表取数工作,最终操作者还应该是财务人员。
对于这样的要求,一位在校会计专业研究生不屑一顾,他认为作为一名财务人员,最核心的能力是分析财务数据,而不是去做这些纯技术方面的工作。
另外,李成反映,有的应届毕业生来到企业后,每天都在录入数据,却并不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制定工艺路线,如何测算产能,如何在危机时刻调度人员,如何实施物控管理、采购管理,如何收发物料,如何计算各个车间主管的绩效工资等。
面对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李成比较赞成高校推出的“双导师制”,即学生在学校有一位专业理论方面的指导老师,同时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等实务界有一位实务操作方面的导师,这样有助于学生提前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不过,从目前来看,“双导师制”还仅限于研究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