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的背后
上市前,蓝汛就获得了三轮投资共约5100万美元,包括2005年获得的第一笔来自于集富亚洲、英特尔投资等的950万美元风险投资;2007年获集富亚洲、英特尔投资和启明创投等参与的第二轮3150万美元的投资;2009年9月,蓝汛再获英特尔投资及其他风投公司超过1000万美元的投资。在与风险投资打交道的过程中沙涌认为,最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者与企业创始人的经营理念保持一致性,并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在业务发展方向上能同心协力,因为投资者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很多人脉关系、业务思路以及更有战略眼光的想法,能够帮助公司更好的实现目标。如果仅仅带来钱的投资者,也不是好的投资者。
在沙涌看来,被资本投资的几轮经历,也是使公司的治理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的过程。他全程参与过公司的董事会,从第一次董事会到现在的第15次。“从一个私营公司到被VC投资的公司再到上市公司,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公司治理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优化的过程也使公司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从业务本身而言,蓝汛是基于快速增长的互联网行业,所以其业务发展策略肯定也是快速增长的,但作为财务管理者,稳健又是必要的,作为首席财务官,如何平衡高成长的业务战略与稳健的财务战略,如何控制快速扩张带来的财务风险,一直是沙涌重点把握的方向。沙涌坦陈,其实从公司创立到获得风险投资再到上市,经历了很多轮风险周期,甚至在早期也出现过由于客户拖欠账款而导致现金流紧张的状况,所以那时就已经意识到财务管理谨慎性的重要,也及时调整了策略。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财务管理者要从业务层面把握发展方向,因为这决定了财务管理的系统风险,比如是否要向某个行业扩充客户,解决方案对财务有什么表现等,在这方面要给决策者提供计划或指导,从财务管理角度解决系统风险的问题;另外日常的财务管理是动态的过程,面对的市场也是时刻变化的,CFO要紧跟业务的变化来做出调整,比如定价策略和客户信用评级等,一切都是动态的过程。与此同时,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也在适时调整,从最早时只有财务报告,到后来增加了预算管理、财务分析、内控流程、采购管理、法务管理等,都是动态管理过程。沙涌认为,这是与一成不变、照章办事的外企最大的不同,在民营企业要时刻变化。最后,沙涌强调“投资风险最大的还是人力资源和固定资产,现在我们固定资产的投资都是动态的,决策周期基本在一到两周,完全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设备采购。”
从中学到研究生,沙涌的教育背景可以说是很彻底的“南开系”,他也有着天津人与生俱来的随和与幽默。沙涌的工作经历比较简单,最早在中远集团财金部工作四年,然后在西门子的融资租赁投资部门工作了4年,2005年加入蓝汛担任财务总监,2008年底履职公司CFO兼负责财务和法律事务的副总裁,负责管理企业财务和商业发展,并监督日常财务运营、报告、内部控制系统和法律事务。
沙涌可谓完整经历了国企-外企-民企的组织形式变化,这种变化给他带来的最大感受是要努力并有耐力。“我以前没有上市相关的经验,这次完全是向前辈和同行学习。坚持与耐力也非常重要,假如此前的任何某一天动摇了,也就没有今天蓝汛IPO带给我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