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不断“与国际接轨”而又充满竞争的时代。面对国际上的“洋四大”会计师着力抢占中国的审计市场的咄咄逼人之势,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备受冲击,甚至为了抢得审计客户的“一杯羹”而拼争,人们在思索:在这种形势之下,“土生土长”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还会有什么优势吗?
实际上,我们不必妄自菲薄,因为我们曾经有过自己的“四大”:1918年谢霖创立的正则会计师事务所,1921年徐永祚创办的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1927年潘序伦创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1936年奚玉书改组成立的公信会计师事务所。我们还有由“四大”承继下来的属于自己的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传统。让我们把眼光拉回到上世纪20年代那个风雨如磐的风月,重温潘序伦先生和他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那段历史。
潘序伦(1893—1985),又名秩四,江苏宜兴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23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生前历任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长和名誉校长、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社长、中国会计学会和上海市会计学会顾问、上海市社联顾问等职。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还曾一度出任国民政府会计处会计局副局长、经济部常务次长。纵观他的一生,潘先生不愧为我国会计事业发展和会计人才培养的先驱,被誉为“现代会计学宗师,职业教育之楷模”,“中国会计之父”。
20世纪的一二十年代,随着实业救国思想的催生,中国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独立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在我国应运而生。鉴于当时国内除了大型银行外,采用新式簿记和会计制度的工商企业为数极少,而且会计界的许多人士都有改革旧式账簿的要求,1927年1月,潘序伦先生辞退了一切职务,在上海创办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实践中他深切感到,开展会计师业务,首先必须取信于社会。为此第二年他取了《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并以建立信用,争取他人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为事务所的第一主旨。
创办之初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设在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39号,租赁一幢写字楼的两间房间办公。事务所除潘序伦外,还有唐荣山、俞晋贤两位专职职员,丁震、顾洵两位兼职职员,一位练习生顾准,加上一位“茶房”(即勤杂工)徐秀林,共7人。
当时事务所的业务对象主要是新兴的民族工商业和中外合办企业,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申新纱厂、永安纱厂等。不少公营工商企业和人民团体也委托事务所办理各项业务,如邮政储金汇业总局、中国红十字会等。潘序伦在业务活动中特别注重信誉和公道,加上他学兼中西,拥有许多如顾准、李鸿寿、管锦康这样的财会精英,因而承办业务的效率与质量俱佳。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迅速在社会上确立起良好的声誉,承接的各类业务量大增。随着人员的增加,办公场所也不断扩大,几次迁移后,到1936年2月搬到浙江兴业银行大楼办公时,全所已有成员五十余人,租赁房屋十余间,分设有计核、信托、法律、文书、编辑和总务六个科,十年中承办的各种案件达四千余件,另附设有一所立信会计学校。1939年起,在桂林、重庆、南京、广州、天津等地也先后设立了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