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求职参考正文
 

见习,扶你踏出职场第一步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发布时间:2006-04-07  作者:刘海凌   编辑:janny

阅读:4010  打印   RSS 字号:||

日前,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出《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的通知》。通知包括见习期限一般为六个月,见习期可做工龄计算;见习期间可享受保险和基本生活补助等具体规定

财会工作是一项很讲究实际操作能力的职业。所以,一定的经验积累对于新人来说是迫切需要的。见习制度的出台和实行对于新人的培养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毕业即失业

“看来,没有实践经验是更难找到工作了。”毕业生小潘苦恼地对记者说。

其实,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几乎是所有大学生心中的痛。校园内对理论的学习远远多于实际动手能力,而社会上动辄两年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又把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经验的获得来自实习单位,而实习单位的影踪好比海市蜃楼般难觅。于是,一个怪圈出现了:一方面企业在招聘的时候要求应征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又吝啬给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实践机会。

把就业难的根源都归结为实践经验的匮乏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必须要承认供大于求的事实。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正是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引发了会计教育的热潮。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在每10名在校大学生中,就有1名学财会专业。此外,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偏高也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大城市大公司成了就业的首选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某省财会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例竟高达17比1。”厦门天健华天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陈箭深指出。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经过四年的学习后,想要找个好单位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学生期望值过高则加剧了供需矛盾。

人多职位少,在用人单位占主导地位的就业市场里,企业的要求自然会相对提高,希望找到复合型人才,而非单一的会计人员。不用培训直接上岗几乎成了企业的口头禅。

到底谁该对财会学生的培训买单呢?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孙铮认为,在学校期间不可能是职业教育,而应该是通识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主要是素质教育,这也意味着不可能直接变成生产力。企业指望大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的心态过于着急。更何况,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学生怎么能适应得了所有企业的口味呢?所以,大学生上岗前的职业培训是必要的,也是每个企业的必修课。

“实习和培训是企业的责任”。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刘永泽持同样观点。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致命弱点。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一进企业就是“熟手”,这很不切实际,用人单位本来就有义务为新员工提供培训。

其实,企业和学校应该联合起来。培养人才不仅是教育界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和企业界的责任。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才能成为实用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式教育,就是要实行教育与经济的互动,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有一段实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企业要选人、用人,就不应该一股脑儿地把培养人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应该加强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这样才能实现一种良性循环。才能让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系统的锻炼,顺利地从学校走向社会,见习制度的推出无疑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

会计行业大力培养新人才

实践的重要性其实已在业内得到认可和重视。今年年初启动的CPA专业方向学生境外实习培训班就是一例。

首批境外实习的是来自全国19所高校CPA专业的50余名学生,分两批前往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会计公司,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

1 2 下一页
更多关于 职场 见习 的新闻 关于 职场 见习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