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前周与一朋友相聚,朋友是属于那种思考型的人。经常有人说,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他却说:上帝太忙了,哪有时间去研究人类是否思索?他的话,其实也不无正确。可是,人总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烦恼归烦恼,但这就和一台带毒工作的电脑一样,大的功能不影响,也就由它去了。谁家电脑不带毒?防火墙装好,补丁打好,也就只能如此了。
在事务所里工作,总觉得压力太大。压力来自于很多方面,风险的压力,还有工作的压力……有许多时候总是感觉到郁闷,甚至于感到灰心丧气。渐渐地,对于许多东西都提不起一点兴趣。常见的解释是说生活的压力大,压力大了心理就容易残疾。
  
  对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那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是这样对我说的:男人还是需要压力的,没有压力就会颓废。他说的这点我倒是比较赞同,压力往往是和动力相联系的,没有压力何来的动力?一点压力没有,那人不成了废人一个?就好像那深奥的中国词语一样,“舍得”究竟是“舍”还是“得”?是舍了以后得到还是舍了也不一定有所得?
  
  所以,这似乎又解释成压力大小的问题。但是等同压力在不同人的身上,结果也不同。在事务所里工作有时会给客户讲课,或者说是与同行之间进行信息的相互沟通,还有就是参加培训回来,给同事们上上课什么的。总之一句话,就是要比一般的发言要长一些,时间半天、一天不等。
 
  记得还是在三年前吧,我和我的一个同事一起去讲课。我属于那种见不得大场面的人,一见到下面坐着黑压压的人群,心里就发慌,双手发凉,走路都有些发抖。我的同事是当时的部门经理,她的压力甚至比我还大。她先讲,我坐在前排看得很清楚,看她起身时腿抖得和筛糠一样。但是抖归抖,接下来当一进入正题,就显得很从容,而且讲课的效果也相当的好。看她抖完,等我自己起来讲课时,突然变成声带抖,进而变成大脑抖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总结: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其效果我就不用多描绘了,大家想都想得到。
如今这位部门经理已经离开事务所到一家上市公司任财务总监了。而我仍在事务所里混着,还在做着审计业务。人生的差异如此之大,当日在面对压力时是否残疾就是一个重要的预兆。有人,比如说我这号的,能被压残疾了,就说明压力过大。但是也有人,比如我的同事,压不残疾,反而逆风而上,压力就不能被理解为伤害。记得有篇文章说这种现象就是所谓一进一出啊!
所谓一进一出是麻将术语。本来该你和一把清一色,但是你在压力下没做好,还点了别人一个清一色。在计算损失的时候,就不能算只损失了一个清一色,因为本该你赢的没赢下来,也应该算进去。里外里,一进一出就是损失了两个清一色。世界上如我一样损失了两个清一色的人应该是大多数。所以我乐于分享我这些年来的心得,有残疾大家一起医。应该说,我当时心理上还是有一定创伤的,不说是滋滋地冒血,也应该说是好像被他妈的鸟铳轰了一枪,打成筛状。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上看,我虽然见到大人物有点口吃,但是诸项生理和心理指标都还不错。所以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事实如何,而在于你自己如何去想。人都是不完美的,只是一直在往完美的路上折腾。追寻完美很好认同,而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缺陷我觉得更重要。因为有这些缺陷,使得前往完美的道路上总出现这样那样的麻烦,你得承认这一点,才不至于被这神圣的目标和压力而逼疯,或者逼疯你周围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