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45岁的董事长艾克拉木·艾沙由夫被认为是一位谙熟资本市场的投资专家,在新疆有“资本运作高手”之称,在金融业摸爬滚打16年,年仅39岁就任新疆自治区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处处长,之后辞职下海,做过房地产和对外贸易。2000年6月开始担任啤酒花董事长,并间接持有“啤酒花”24.8%的股份,由于啤酒花在股市上的强劲表现,艾沙由夫的身价也水涨船高,2002年,位居《财经时报·新证券》“2002年证券市场十大富豪”第七名。
2003年11月3日,啤酒花发布公告称,与董事长艾克拉木·艾沙由夫联系不上。关于艾克拉木的去向,市场上已经有好几种传闻版本,基本上逃不出已经“犯事”的范围:一种版本是,艾克拉木东窗事发,已经携9亿元巨款潜逃,有人目击,艾克拉木10月29日在上海火车站乘车出走;一种版本是,艾克拉木已被公安部门拘捕,无法与外界联系。
可以确定的是艾克拉木的失踪时间和新疆高层有人被双规相吻合,可以确定的还有啤酒花对外多达18亿的银行担保至少有10个亿没有对外公告过,还可以确定的是不少新疆上市公司卷入啤酒花的担保链,可以确定的还有啤酒花的大量担保的是同样艾克拉木当董事长的投资公司,担保的资金大量被用于操纵啤酒花的股价。
啤酒花在新疆并不是一个垃圾企业,相反在很多银行眼中,啤酒花还是一个大家争夺的优秀客户,不然农业银行不会给出7000万的授信,中国银行给出1.2亿的授信,工商银行更是给出5个亿的授信额度,因为毕竟啤酒花的资产多达5个亿的人民币,虽然担保的数量超过了自身资产的3倍,负债率为74%,已经有1.4亿的贷款没有能力偿付,但这并不意味18亿的担保肯定会变成债务或者打水漂了。巨额担保,股权冻结,问题正在一点点地暴露,啤酒花的黑洞会有多大呢?当然,啤酒花最不确定的是艾克拉木的“个人行为”究竟算是一种怎样的行为,是违规还是犯罪,如果是犯罪,是经济罪还是其他的更令人恐怖的罪。
七、仰融──神秘富豪猝然迷失在自己打造的“华晨迷宫”
灰色指数:★★★★
灰色记忆:原上海华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个始终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富豪榜上的显赫人物,猝然迷失在自己一手打造的“华晨迷宫”。2002年6月19日,在香港上市的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CBA)宣布,其创办人兼主席仰融不再担任主席一职,融因涉嫌经济犯罪经辽宁省检察院批准逮捕。尽管此后出走美国的仰融依旧有所动作,但是,这位46岁的“中国第三富豪”显然已经败局难挽。曾经风光一时,而今隐匿他乡,仰融不仅失去了亿计身价,更是在灰飞烟灭之中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直到今天,在公众眼里,1957年出生的仰融,尽管是2001年度媒体评出的中国经济人物,但他的人生经历中还有迷雾团团。这位有着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企业家,讲述过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在越南打过仗。1988年又受了一次大伤,腿断了,头也打开了,三进手术室,奇迹般地、没有残废地活了下来,这以后便既珍惜又藐视生命。”
不懂汽车却闯进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仰融,有一句名言:“金融是手段,汽车才是目的。”他在8年时间内,完成了纽约、上海、香港“三地上市”。在10年中,他在汽车业里投下了50多亿元人民币。在高度垄断的中国汽车业,冒出了个另类的、号称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企业。在2001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仰融以70亿元的资产名列第三。顶着“财技高超”和“汽车颠覆者”的头衔,从资本市场的行家里手,到中国汽车业的重量级人物,仰融游走于金融和产业之间。身为上海华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仰融,在很多人眼里,始终是一个谜。
表面上看起来,是仰融塑造了“华晨帝国”,“华晨帝国”却撇下了仰融。实际上是“体制”成就了仰融,“体制”也抛弃了仰融。华晨是国有的,还是仰融个人的,一直是确定仰融在“华晨帝国”里地位的关键。现在看来,华晨已经定位为国有,那么资本背后的力量就可以很轻易地打发掉仰融。华晨当初由于体制或者制度原因,“引进”了一个‘国’字头的机构,从而顺利上市,今天这个机构代表自己的资本发话了,仰融无话可说地出局也就很容易理解。
2003年8月,美国一家法院受理了仰融所谓“起诉辽宁省政府案”,10月23日,中国司法部已拒绝了仰融的律师提出的司法文书送达请求。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王金笛指出,有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华晨集团前董事长仰融根本不是什么民营企业家,而是华晨国有资产的代理人和经营者。仰融隐瞒其受托管理国有资产代理人的真实身份,跑到国外将自己说成是“受迫害的民营企业家”,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和他自己原来说过的话不一样,显然是在编造故事,想误导舆论。
有关媒体披露说,仰融的犯罪事实已经被认定,目前正在进入核准阶段。除了“事实非常清楚”的“职务侵占国有资产”以外,另一项罪名尚处保密阶段。熟知内情的有关人士宣称,“目前所掌握的仰融犯罪事实的证据,已足以发出一张全球通缉令”。
八、杨斌──穷人家的孩子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灰色指数:★★★★
灰色记忆:原沈阳欧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是喝长江水长大的,是祖国的孩子,不管孩子有没有犯错误,如果母亲要惩罚孩子,做孩子的能责怪母亲吗?”被告席上的杨斌以这句煽情的话作为最后陈述的结尾,声音呜咽。2003年9月7日,辽宁省高院对杨斌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因虚报注册资本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合同诈骗罪、对单位行贿罪、单位行贿罪、伪造金融票证罪,杨斌被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18年,罚金人民币230万元。沈阳欧亚实业有限公司犯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合同诈骗罪、对单位行贿罪、单位行贿罪,被数罪并罚判处罚金人民币560万元。被告单位沈阳欧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犯伪造金融票证罪,被判处罚金人民币40万元。
杨斌在“跌倒”的富翁中,绝对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他是“苦孩子翻的身”,出身贫寒,5岁成了孤儿,是奶奶将他带大。家里很少吃肉,菜是每天下午4点后去市场买的,因为那时的菜最便宜;上小学时,一年3元的学费、两元的书本费也交不起,极度的贫困使杨斌发誓要做人上人。上初二时,他学习很刻苦,每天早晨4点钟就到南京的马路边读英语,他的英语成绩特别突出。
杨斌的第一桶金被抹上传奇色彩,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杨斌由于敏锐地把握到东欧解体、市场解冻蕴含的商机,靠勤工俭学攒下的1万多美元,开始在中国和波兰等国之间进行棉制品、纺织品、成衣等进出口贸易。两年内生意做大,资产达到2000万美元。1990年杨斌在荷兰创立欧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1992年底第二次创业,投资农业,1994年回国,开始一系列的资本运作──重组内地上市公司广华化纤,旗下欧亚农业赴港上市等。2001年,杨斌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第二富豪,身家9亿美元。同时,福布斯把欧亚集团列入“全球200家最佳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