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是于1998年底,以荷兰籍华商的名义通过沈阳对外招商被“招”到沈阳的。他打着在沈阳发展高效农业的“旗帜”,在沈阳西北部郊区小韩屯,以1.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圈下3300亩良田。这个总投资70亿元人民币的“村庄”,是杨斌和他的欧亚集团在沈阳的“杰作”。但很快在2002年初,投资者、业内权威人士和传媒纷纷对“欧亚农业”提出质疑。杨斌的资金链很快被断掉,再也无法从银行大贷特贷。他把农民从土地上赶出来后,根本无力也无意支付上亿元的补偿金,也无力支付巨额的建筑资金,工程很快陷入瘫痪。9月30日,鉴于欧亚农业大股东的减持股数与公司发布的数字不符,欧亚农业主动申请停牌。杨斌与“欧亚农业”神话迅速破灭。
地处沈阳的荷兰村会展中心的雕塑基座上,刻着“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样一句话。本来杨斌更多的是喻含东西方文化的变迁,现在看来,这句话成了杨斌命运的咒符和谶语。
九、周正毅──上海首富“长袖善舞”梦断香江
灰色指数:★★★★☆
灰色记忆:上海农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2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1名、资产3.2亿美元。旗下共有4家上市公司,其中两家在香港(上海商贸控股和上海地产控股),两家在上海(英雄股份和海鸟发展)的董事长因虚报注册资本费罪、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于2003年9月5被上海市公安机关依法予以逮捕。
“英雄问世、海鸟欲飞、商贸开路、地产为王”曾是业界对“上海首富”周正毅,近两年在内地及香港纵横股市,连取4家上市公司的赞言。周正毅崛起于闾巷之间,深通人弃我取之道,长袖善舞,在频繁往返于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之间获利,人称“上海首富”。到目前为止,周正毅大多数的业务都在上海,包括农业、房地产、高速公路、贸易以及金融。农凯集团去年的销售收入达5.40亿美元,纳税0.12亿美元,有4000名员工。从周正毅目前控制或参股的企业来看,彻底体现出他“变幻莫测”的理财手法,实在很难看出他究竟有多少钱。他对外声称参与的行业有五大类: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产业、金融、贸易、农业和高科技产业。周正毅一直游走于港沪之间,其在内地运作的主体为农凯集团,在香港的运作主体为新农凯集团,专业人士认为两个主体的双城演出是为了规避风险。
1961年,周出生于上海杨浦区,家境贫困,只有小学文化,上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靠在国有企业做工人的父亲养活一家七口,经常吃不饱、穿不暖。17岁时,周即离家打工。早年周正毅曾经开过馄饨店、服装店、KTV歌厅。八十年代后期他去日本和美国淘金,虽然在那里没赚到多少钱,却学到了如何做生意的本领。回到上海后,他在股市里积累起了巨大的财富,到去年为止他旗下有4家上市公司。如此庞大的资本运作,钱从何来?
尽管前些年,以开馄饨店起家,靠炒股获得巨额资金的他行事低调,但是近两年他的名字一直和资本市场、女明星、法拉利跑车联系在一起。关于他的财富故事非常多且刺激。比如说他是上海第一位开法拉利跑车的富豪,还有数辆宾利、林宝坚尼超级跑车。周氏夫妇一度成为香港媒体和富豪圈的宠儿,周表情冷漠,财富隐秘,绯闻缠身;而他的妻子毛玉萍时尚前卫,嗜好奢侈品,出手阔绰,经常语惊四座。2002年底,周正毅曾放出豪言,仅凭旗下农凯集团120亿港币的现金,经过几年的征战,绝对可以与李嘉诚的长和系一决雌雄。
事实上,既没有贵族血统的遗产,也没有显赫官宦的背景,周正毅和绝大多数中国富翁一样,发家的过程也算得上是血泪拼搏的过程,比如倒大闸蟹,倒外汇,最后才靠倒腾内部职工股和烂尾楼完成了原始积累。从某种程度上说,周正毅的商业历程和中国各地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10年里发家的民间富豪有类似之处。他们大都以贫贱出身凭一己之力闯天下,期间有过钻特殊时期空子谋取暴利的经历,有些人甚至有过一些灰色经历。他们凭借自己的敏锐感觉和超卓才能成为称霸一方的富豪。等到成功介入了“上流圈子”后,这些成功者中的善于反思的人则更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把企业转型成规模更大形态更现代化的“赚钱机器”。而周正毅的运作轨迹则更为独特,穿梭于上海和香港这两座亚洲最具活力的城市之间演绎着精彩的财富故事。然而所谓“上得山多终遇虎”,农凯系的双城记童话故事该结束了。
十、王雪冰──一个金融技术官僚“优雅”的沦落
灰色指数:★★★★★
灰色记忆: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2003年12月10日,北京市二中院对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受贿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王雪冰有期徒刑12年。法庭经审理查明,被告人王雪冰原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曾任中国银行董事长、行长,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总经理。在1993年至2001年期间,王雪冰利用上述职务上的便利为华晨(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再东方广告有限公司等企业谋取利益,并为此非法收受这些公司给予的钱款、艺术品、名牌手表等贵重礼品,共计折合人民币115.14万元。案发后赃款、赃物已全部追缴。
王雪冰案,从中纪委、司法机关介入调查、立案再到一审判决,历时一年零十一个月。然而,“王雪冰事件”在国际金融界引起的震荡之大,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银行行长职务犯罪应有的反响。“优雅的沦落”,西方报刊用类似词语描述王雪冰的结局。
对王雪冰的审查,最直接的导火线就是给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形象带来极大负面影响“纽约分行”事件──当时,美国货币监理署(O)认为中行纽约分行存在“一个欺骗性的信用证问题,一桩欺骗性贷款,未经授权的授信及刻意隐瞒和其他可疑行为”。在O即将公布对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两年调查结果的前几天,王雪冰被立案审查。
在诸多媒体对王雪冰案的关注中,比较一致的判断是:“王雪冰是一个金融技术官僚。”从履历表看,王雪冰是1976年大学毕业,随后进入中国银行。按年代推算,他应当是工农兵大学生,但这并不影响业内人士对他能力的评价。一些外国同行甚至认为王雪冰是他们认识的最出色的中国银行官员:“在中国和国外的世界经济论坛上用流利的英语发表颇有见地的讲话,他非常专业,非常聪明,一直强调效率和盈利性。”
对于42岁就当上中国银行行长的王雪冰而言,用中国金融界一颗硕亮的明星来形容并不过分。有关他的技术能力的,还有几个在市场上广为流传的故事。今天难以确认的一种说法是,北京阜成门的中国银行大楼能够盖起来,全靠王雪冰成功地做了一笔黄金交易。不管怎样,王雪冰确实曾是一个很优秀的交易员。有人举例说,“他炒澳元,能在货币市场上把澳元砸了下去,从而在出口大宗货物方面赚了很多钱。”还有“中国银行在香港阻击索罗斯风暴时所起的作用”等等。在不断被演义的故事背后,王雪冰的作用被夸大、复制了无数倍,而这显然同以稳健、务实着称的中国银行界不太协调。
王雪冰曾经是四大商业银行行长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位官员说,亚洲风暴时,国务院将每月开两次的金融工作会议改为每周开一次,当时会议主席要求央行随时拿出应急方案,而王雪冰喜好对央行方案大加挑剔,并称“从来都是央行做决策、中行拿草稿”,其不予深思的言行,给各行工作带来无形压力。但《远东经济评论》更是声称,“王雪冰在中国银行做了7年行长,把中国银行变成最赚钱的国有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