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收藏|Eng|XBRL中国|可做?|帮助|         手机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视野茶会计人文正文
 

谁动了我的财富?(2)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社区   发布时间:2008-11-25  作者:唐爱军   编辑:accliu

阅读:4360  打印   RSS 字号:||
  二、什么是财富?

如果想搞清楚谁动了我们的财富,恐怕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财富。

其实,人们一直没有一个对财富的准确定义。也许,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财富定义吧。但事实上,有一些人们共同认可的财富类型——虽然未必准确,但却差不多是人所共认的。那就是:①物质财富、②精神财富、③货币财富。

物质财富作为一般意义上的财富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因为它们可以直接地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要,其积累也为人类生存发展奠定了基础。

精神财富是否确属人人认可的财富,可能会有一点点讨论的余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精神财富可以分为两部分,中有一部分不具有经济价值而只具有心理学或者社会学上的价值,而另一部分具有不单有心理学或者社会学上的价值而且有经济价值,正如人类的其他产品,能用来交换的就有机会成为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而另一部分可能只是作为个人的劳动产品,即使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不能成为商品,因为不具有交换价值。或者其交换价值极低而可以忽略不计。

货币资产——尤其是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能不能被看作财富,是一个最可疑的问题。即使是具有储藏功能的贵金属货币,它们是不是能够像其他人类劳动产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上的财富意义,也是值得思考的。而纸币作为一种强制流通使用的一般等价物符号,它具有信用凭证的性质,因为它本身不具有(像人们希望实现那么多)价值也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使用价值,不能作为直接的消费品,而与欠条、借据等信用凭证没有本质的差别。既然如此,纸币上所标明的名义金额,其实只代表了一定数量的份额,这个份额表示劳动者付出了一定量的劳动或者可以相当于一定量劳动的商品,因而持有者可以此为据在未来换回一定量的劳动或相当于一定量的商品。

年纪稍长者可能都还记得30多年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队里,每天干完活以后,队干部要对当天社员所干劳动登记工分。所谓工分就是对社员每天所完成劳动给予一个定量的评价,如成年男子重体力活每天10个工分,轻体力活8个工分,妇女重体力活8个工分,轻体力活6个工分,技术性劳动每天12个工分(虽然那时候人们认为技术劳动比较省力,但因为有技术的人少,所以还是比重体力活工分略高),这些工分本身不能代表多少钱或者多少粮食,但是等到粮食收获或其他经济收入以后,要按全生产队所有社员的全部工分数来平均分配粮食和金钱。如王小二一家当年全部劳动所计工分为1000分,而全生产队的累计工分100000分,当年全队可分配粮食50000斤,可分配的经济收入10000元,这样每个工分可分享粮食0.5斤,金钱0.1元,那么王小二一家可分粮食500斤,可分金钱100元。我们所持有或者以各种形式保留在自己名下(如储蓄存款等)的纸币,都如同当年生产队工分本里登记下的一定数额的工分,到底能享用多少社会产品,与你拥有的货币数额有关,还与可分享的社会产品总额有关。而那些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而出现和发展起来金融衍生产品等等,以及其他一些规则、制度,不过是当年的“工分”制的一个较为新颖的面孔。无论人们感到新鲜或者陌生,其实骨子里都是老套的东西,当有人在“工分”总额上面做了手脚时,持有多少工分都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充其量只是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或者更进一步说,取得了比其他人更有利一些的分享地位,但于可以为社会分享的真实财富并没有什么改变。

金融危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信用危机,是人们对金融衍生产品乃至货币符号所代表的分享社会产品的权利能否兑现产生了担忧乃至恐慌。于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也变得难以履行,人们可能宁愿回到较原始的物物交换,而不肯接受信用凭证乃至纸币。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货币资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而充其量只能算是可据以分享一定份额社会财富的权利凭证,当出现某种特殊情况时,这种凭证可能贬值乃至没有了价值。而股票以及其他金融产品或者金融衍生产品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此特征,而且它们的信用地位通常不如国家货币。

推荐:初入职场——会计新人职场宝典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已有0位网友发表看法,点击查看】 分享 打印 意见反馈
更多关于 金融危机 的新闻
评论区
我来讲两句:
  • 昵称: (评论通过审核后可获得10个金币奖励) 快速登录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