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土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本土CFO在并购过程中往往还要扮演与CEO之间的双簧,在打打拉拉中保持整个沟通的张力平衡,即不能绷断也要持续给对方施加压力。在这方面文思软件CFO黄宣德和巨人网络CFO何震宇都颇有体会。何震宇明确表示:“在并购中,CFO主要是对全局的把控,对被并购方的了解以及与其的有效沟通,将并购方及被并购方的价值和预期相互拉近,将双方不同的企业文化在短期内融合,提高投资回报,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并购与IPO的另外一个巨大差异是相应的跨度较长,确认成功的标准完全不一致,这对于以财务结果来衡量价值创造能力的CFO来说,的确是一个困难的挑战。周庆彤对联想并购IBM的评价就很说明问题:“等到今年交出财报的时候,我们才敢说联想对IBM的并购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毕竟看着这三年的整体业绩变化才能说明问题。”无独有偶,近年来明显加大了并购力度的宝钢股份CFO陈缨也表示:“整合成功之后才能说明并购的价值所在。”
重组:浴火重生
当年的从紧货币政策堪称近10年来所未遇,相当数量成长于高增长周期中的本土企业纷纷遭遇了财务困境,媒体上也连篇累牍地报道着珠三角、长三角一带数以万计中小企业倒闭的消息。事实上,由于此次调控发力于企业资本的供给主源头,相当数量的大中型企业也都深受波及。这从刚刚结束的2008年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中可以看出端倪。
截至8月28日,已披露2008年上半年财报的1455家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4564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14.85%。不过这一看起来还算过得去的利润增长有一半的功劳来自于新税制改革。统计显示,这1455家公司上半年所得税总额1271.67亿元,而去年同期为1512.10亿元,同比下降15.9%。
值得高度警惕的是,上述这1455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6743亿元,同比下降46.05%。平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为1.48倍,而去年中期为3.15倍。其中受从紧货币政策影响最直接的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现金流下降最为明显。今年1~6月这两个行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75.33亿元和-66.40亿元,降幅高达496.11%和285.12%。
以上数据不由得让本土CFO们在盛夏之际涌起一身寒意。由于相关研究资料的匮乏,为了能使更多的本土企业能安度此次宏观调控引发的经营困境,我们不得不把视角扩大到海内外形形色色的企业财务重组案例中,力图把罕有披露的宝贵经验进行一次全面梳理。
通常,财务重组成功的概率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其次是财务危机的应对策略。
因此,摆在本土CFO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能尽可能降低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来自全球财务重组的经验表明,最值得关注的早期的预警信号和最应该采取的干预措施都集中在两个领域——现金流枯竭和过多的存货。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加拿大合伙人韦斯·特立文认为:“公司现金头寸的减少是最重要的早期预警信号。”而前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西蒙·琼斯的发现表明,几乎所有出现财务问题的公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存货管理问题。
当然除了现金流和存货的管理不佳,引发财务危机的因素还有很多(见表1),这些都值得本土CFO高度警惕。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的财务危机都很难归结为一个单纯的诱因,追根溯源起来都会找到系统性的原因,这点我们从几年前惨遭清盘的大型央企华源集团就能看得很清楚。
前华源集团财务总监顾旭曾对媒体解释其陷入危机的原因:“多年以来,由于华源集团快速扩张,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没有及时跟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财权比较分散,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各子公司的财权很大,集团总部管不住。二是对各子公司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度,集团总部不能完全掌握子公司的运行。三是整个集团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各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各行其是,核算的口径和标准不一样,各子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四是集团内审体系建设较薄弱,对子公司缺乏必要的内审流程。五是财务基础管理、特别是财务信息化的基础十分薄弱。2004年底前还有很多子公司用手工计账,不少下属企业虽然也搞了会计电算化,但软件版本不统一,连集团每个月按时完成报表的合并工作也常遇到困难。六是在预算管理、授权经营、业绩考核等集团管控的重要方面的流程也不够完善。此外,为集团各地、各级子公司年审的会计师事务所有20多家,各子公司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又不统一,以前对各子公司会计师年审财务报告格式和披露内容也不作统一要求,再加上内控体系上的其他缺陷,集团总部通常无法深入了解子公司的账目。”
目前为止,国内最成功的财务重组案例当属中国重汽。本土CFO们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借鉴。
前身为济南汽车制造厂的中国重汽曾于1960年成功试制出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型8吨载货汽车,因填补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空白而辉煌一时。为了改变中国汽车工业“缺重少轻”的局面,1983年国家以当时的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为基础,同时引进奥地利斯太尔重型汽车技术项目,宣布成立中央直属企业——中国重型汽车工业企业联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