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分时传媒一样,因交易窗口关闭而不得不暂停上市脚步的公司不在少数。仅在2008年1月和2月,美国IPO市场至少有60家公司的IPO申请被撤回或延迟,且上市公司的融资规模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不仅美国,全球IPO市场也是一片黑暗。2008年9月全球总共只有21宗IPO,总募资额2.325亿美元,这与2007年同期的63宗、116亿美元相差甚远。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1月,全球IPO募集资金总量仅为9100万美元,仅为去年同期水平的1%,创下了近10年以来的最差开局。而国内市场同样不容乐观。据了解,在证监会排队等待过会的企业近300家。WIND资讯显示,2008年已有36家公司已过会但是未发行。
诸多受访CFO一致认为经济将会在2009年第三季度触底,但若复苏,则需二至三年的时间。一位农产品行业的CFO告诉记者,虽然已经过会,但是仍然抱着2010年上市的心态,“对市场有一个足够的把握。”
尽管对未来两年业绩增长预期悲观,安永远东区IPO业务主管合伙人梁伟立先生称:“目前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显然已影响了投资者信心和上市意愿。虽然实际上市宗数已经放缓,但为上市融资做准备的公司仍然为数众多。”国内某家正在证监会排队等待上市的CFO坚定地告诉记者,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会主动放弃谋求上市。
采访中CFO均表示,虽然上市不是公司的最终目的,但是也不会放弃。“现在我们随时可以上市,关键不是市场等我们,而是我们在等市场。”
然而,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情。因为赶在2008年奥运之前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几乎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上市价缩水一倍,且目前跌幅惨重。
“上不上市,要看市场环境。从我的角度上看,上市不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智联的目标是做成中国最大的人才网站。”智联招聘CFO周玮直言。对此李轶梵非常赞同,“上市只是一个阶段,而非目标,分时传媒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户外媒体行业的超级市场。”周玮最为欣赏携程的上市案例,其是2003年“非典”之后冲上纳斯达克的第一家公司。“他的股票一直处于稳健增长的状态。当然最近也有跌幅,但没有那么夸张,这对于公司的外在形象和员工的士气都是非常积极的。”
“而且,这对于CFO而言是件好事情,尤其是临门一脚型的CFO。”吴海兵表示上市是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耗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以前只能是挤时间关注运营,现在则可以把工作重点完全转移到日常管理方面。“CFO的职责之一即为公司提供专业的附加值以支撑公司发展,而这要求必须对业务和经营都有很深的介入。”
财务一直是智联的支持部门,但是自2008年开始向公司管理部门的角色发展,财务部门的地位正在与公司的发展速度和进程相匹配。“上市公司CFO有70%的时间都是和股东、投资者、律师、投行等打交道。我想在我们没上市的时候,建立一个更好的结构和团队,这样上市后,让我能拿出70%的时间来做沟通工作。”周玮认为现在是最佳的准备时机。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财务部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财务是一个需要累积的职业,我正趁现在这个时机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培训、岗位轮流等手段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目前分时传媒2009年公司高层的管理培训计划已经完成,“这是急速奔跑之后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好时机,对我自己而言,则是作为‘空降兵’恶补经营和业务知识的时期。”
一般而言,空降到Pre-IPO企业的CFO大多都有明显的弱项。比如投资银行背景的CFO,融资和与资本市场沟通的能力较强,但在财务系统和财务管理方面相对较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则相反。受访CFO一致认为现在是补足短板的最佳时机。”
当然,准备上市过程中的价值得到了一致的首肯。娄志强认为小到普通话和英语的训练,大到流程的梳理和风险防控的设置,对于公司和高管而言都是极大的提升。
对于公司上市的重要目的——获取融资,吴海兵和周玮分别为公司解决了这个问题。2008年7月智联招聘成功融资1.1亿美元,在众多企业“冻结”人才招聘的这个冬天,成为中国网络招聘行业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融资行为。2008年10月,英联投资和华平基金联手向7天投资6500万美元,为一直保持384%增长速度的7天解决了后顾之忧。
谈及上市延迟对公司士气的影响,李轶梵表示:“影响肯定是有,但是比较小,毕竟是大环境的原因,而非公司的个体资质问题。”不过为了避免员工产生顾虑情绪,分时传媒还是及时召开了多次会议,向员工传达公司短期和长期的计划和想法。
选对公司
对于“临门一脚”的概念,吴海兵认为CFO加入的最理想状态应该是在公司启动上市之前。“CFO通常是代表公司的声音,如果对公司了解不透彻,面对众多的第三方机构和分析师,势必会出现漏洞。”他喜欢把上市比喻为包装,“CFO是包装的主要负责人,怎样把公司包装成最契合公司特点的外表,只能在深刻了解公司之后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