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诚信不是与生俱来的
诚信不是人的天性。世界上最初也没有诚信——甚至诚信的概念,只是时间久了,就才了诚信。
所谓失信,是诚信缺失的另一种称谓。
诚信不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没有说真话或者说假话的经验和概念。
诚信首先是生存的需要竞争的结果。
当处于原始部落之前,甚至在类人猿还是猿的时代,竞争就是生活的主要内容,因为生存意味着竞争,竞争意味着生存或死亡。
群居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并不象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快乐的享受。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部落不被自然力或竞争对手所消灭。人们之间保持着群居的友好不是出于道德高尚而是一种不得不的选择。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发现更小的社会单位也可以以较高的生产效率来完成基本的生产活动,部落不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生存的心理保障,家庭建立了。但人们还是不能保证一家一户就可以长治久安的在一地安居。这时,自然力的侵袭已经不是主要的,而敌对部落的竞争成为主要的,人们与自然竞争所获得的劳动成果很可能被敌人以武力掠夺,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组合成联盟、部落、以至于国家,是为了和自然抗争,和敌人战争以及防御敌人发动的战争。
这时候,人们保持着有限的诚信,因为生存的竞争中,失信意味着背叛,背叛者的生命如同草芥,随时可以被捻为齑粉。
然而,人越来越多,因为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以至于,单个人可以完成过去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分工于是出现。但某一个局域市场上的某种行业的经营者数量毕竟有限,他们存在竞争也是必然的事,但即使狡猾者也不敢轻易地使出虚假的花招,而是把心思放在如何发挥自身聪明的优势,生产更好的商品,赢得更多客户的信赖。偶尔会有失信者,但市场太小,人们很快识别了他的鬼把戏,逐渐的把他驱逐出市场。即使他再去经营别的生意,人们也会因为印象而不再信赖他,失信的风险和失信的成本太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诚信的建立——市场选择了诚信,竞争巩固了诚信。
二、诚信的失去
诚信是一种规则,后来成为道德,并且没有失去其规则的本质。
诚信是有成本的,必须放弃一些自身的欲望或者利益。
但诚信的价值是其本身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才成为一种规则被市场选择被竞争所巩固,进而成为一种习惯和道德。
诚信是建立在降低交易成本前提下的一种交易规则,否则,有限的交易者会共同承担额外的交易成本,于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得以建立。
但其实一直都有人在试图打破既有的平衡——因为他想要独自取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或者独自不再承担诚信成本。
当市场交易的参与者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平衡是不易被打破的,因为参与交易的人数有限,失信者很快就会因为失信而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人们惩罚他的手段至少有三种:提高交易成本、道德谴责、法律制裁。
但狡猾者一刻也未曾放弃降低诚信成本的努力和尝试,只要偶有机会他就会试试锋芒,直到被制裁受惩罚而至于其自己认为得不偿失时,他才会稍稍安宁片刻。然后他又会蓄谋新的欺诈,当他遇到相对比较老实的交易对方时,他很容易得逞,于是他很得意,而且也很有些实惠,同时,他也会有些不安,担心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