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收藏|Eng|XBRL中国|可做?|帮助|         手机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视野茶会计人文正文
 

印象与镜子

来源:会计史研究   发布时间:2009-04-13  作者:樊清玉   编辑:accliu

阅读:4889  打印   RSS 字号:||
原标题为:史为镜,知兴替;人为镜,可正身——写在《会计史研究》第三卷出版时

《会计史研究》第三卷与读者见面了。在此,我首先特别感谢郭道扬教授,肯于把他的心血之作交与我社出版,这是对我们出版社的信任和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在这部著作付梓之际,如果说让我评介一下这部书和作者,我当然有“不堪重望”之感,这本应该是资深专家学者的点睛之笔。我虽自不量力,但亲历本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使我对它别有一番感受,甚至很深的感情。因为本书的出版,是经过作者和出版者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

作为责任编辑,我非常荣幸也有责任,把对这本著作和作者郭道扬教授的印象——“用事实说话”,以飨读者;把自己“前思后想”的一点感受,让专家来指正!

一、郭教授印象——初识与责任编辑

作图书编辑工作,使我这些年有幸认识和近距离接触多位会计名家。初识郭教授,是在1994年。久闻郭教授大名,刚工作不久的我,在走进郭教授家时,不免有些战战兢兢。可没想到一进门,满眼的惊讶赶走了我的局促,只见不大的房间,说不清是客厅还是卧室,四壁从上到下全是用各种书籍平摞而成,见不到原来的墙壁,书脊朝外,上面还或贴或挂写有文字的各种标签和卡片,就像一个飘满小旗帜的书的城堡。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文山书海”。随后郭教授的亲切、随和让我由忐忑到惊讶转为温暖。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叫做“书山有路”、什么叫做“学富五车”,郭教授竟能读这么多书。早听古人说读书破万卷,我今天领略到了“真人秀”的功夫,多年来郭教授钻研会计史的艰辛之路也不言而喻。

时隔14年,为编辑《会计史研究》第三卷,今年我又去他家拜访了一次。房子大了,书房大了,虽然“旧貌换新颜”,但不变的却是书。代替原来“书墙”的是满屋书柜,整齐而有序地摆放着各种各时代的图书。郭教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之路一直没有停止。从这次编辑《会计史研究》第三卷,我亲身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知道,研究历史,是相当耗费精力的,要耐得住辛苦,更需要细心,一字一句都要仔细核对。对我在审稿中提出的疑义和问题,郭老师都要查原文核对,他常说,要对得起读者,马虎不得。

有一次,我曾问郭老师,当年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他的回答着实让我意外。1978年的中国,百废待兴。在被别人选过的课题中,只剩下这个“中国会计发展史”没人“惠顾”,谁都知道这是一块无人问津的“难啃的骨头”。领导对他说,你不是想进步吗,那就选这个吧。服从组织安排,加上领导觉得郭老师在文史方面还有一些专长,年轻的郭老师就这样开始了这“自讨苦吃”的活。他“白手起家”,短短的几个月,要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廖若晨星的会计史料,从5000多年中国文明史、2000多年零散的会计工作记录中,修一部贯古通今的专史,无疑是不合常理的事,几乎不可能实现。但身上的责任让他别无选择,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艰辛之路。

他不想回忆到处收集资料和书籍的艰辛与经济的拮据,也不愿再提在没有空调的陋室里通宵达旦奋笔疾书,那是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年轻的郭老师都挺过来了。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约稿,历时多年,他出版了标志性的《中国会计史稿》这部长达83万字的巨作。令他感动的是,当年他一个不修边幅的穷青年受到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尊重,当他站到编辑室门口时,全体比他年纪大的编辑都起立迎接。这是他的成名作,他永远忘不了财经出版社对他的知遇之恩。

推荐:初入职场——会计新人职场宝典
1 2 3 下一页
【已有1位网友发表看法,点击查看】 分享 打印 意见反馈
更多关于 会计史 的新闻
评论区
我来讲两句:
  • 昵称: (评论通过审核后可获得10个金币奖励) 快速登录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