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既力求弘扬中国古代财计演进的历史成就,又较为详细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会计的改革成就,并对会计改革的未来发展提出研究性建议,以此引导学者与读者思考中国会计的现实问题。
《会计史研究》第三卷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本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水平,对我国和世界会计发展史研究有着突出的贡献。它的突出特点是,阐明了世界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人类的簿记是如何向簿记学演进的、簿记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近世簿记学是怎样向会计学发生转变的、传统会计和传统会计学又是如何向现代会计与现代会计学发展的,以及现代会计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是什么?从对世界会计史的系统研究来考察,这个问题是以往会计学界未作出回答的。
这卷书是研究簿记学、会计学乃至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的依据,它既适合对博士生与硕士生进行会计史的专题教育,适合本科生、专科生系统掌握会计史基本知识,也适合对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后续教育。
正所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这部书是郭老师在2005年10月一场大病后,于2006年6月开始写的。他自己在后记中也写道,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交稿付印,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可想而知,一位近古稀的老人,在一场大病之后,还要动这么大的脑力和体力,来写一本这么宏伟的巨作,付出的心血有多大。这些都是老先生一字一句写出来的,没有惊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是做不到。
《会计史研究》第三卷比前两卷编辑难度更大。不仅时间紧,字数又多,66万多字,涉及的史料、珍贵图片等也都多,需要订正的史料出处等也很多。在整个编辑过程中,也遇到了其他书无法比拟的各种困难。编辑其他稿子没碰到过的问题,在这里都碰到了。不仅内容上不能出错,而且排版等技术上也要求很高。由于古文字、资料多,排错一点就“满盘皆输”。许多古代文字排不出来,只能现造字库。加上还有许多插图和说明文字与注释等,都要对应排版、核对。光注释就上千处,每修改一处都要对应前后修改。还有许多年代、数字、体例等的表示方法、写法等,都需要统一。不仅是原稿,校样就经过了几轮的反复修改、核对。在整个过程中,郭老师一直跟我们一起“战斗”。
这本书出版的始末,可以说是我从事编辑工作以来最难忘的经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面对这样经典的大部头著作,我直到现在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生怕自己的一点疏忽对不起这么“厚重”的任务。通过这段经历,虽然辛苦,但自己各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在领导支持和同事的帮助下,总算完成了出版任务,得到了郭教授的肯定。第三卷采用大开本,封面风格幽雅大方,正文用纸等装帧、印刷都好于前两卷,还附有四页八面的珍贵彩图,有的已是绝世珍品。这部著作整体给人感觉精美高雅,从内容到装帧,不失为精品。捧着新书,闻着墨香,像欣赏自己的孩子,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了欣慰。只等接受读者的指正了。
三、一种夙愿——出版人的责任
记得20世纪80年代高中毕业那年,一位历史老师得知我被会计专业录取,摘掉老花镜不解而又惋惜地劝我:“会计还要上大学,会扒拉算盘不就行了。你再重考一年读历史或中文吧!”我不愿再考,就这样带着满腹的疑惑,懵懵懂懂地走进了大学校园,开始了会计之旅。从混淆“借”和“贷”涵义的困惑,到作平一道会计分录和编制一套报表的喜悦;从对全校最累的专业的抱怨,到毕业分配时会计毕业生几乎被“一抢而空”的意外;从对会计“别别扭扭”的“爱恨”,到大学毕业、继续深造,以至于毕业后出版会计图书,跟会计的人和事再也分不开了,这才发现会计领域的“奥妙”,历史那么悠久,还有浩若星海的名家、名著。
我有一个更深的感受是,会计经过这么悠久的历史沿革,发展兴替,它的观念、理论与方法技术等发展至今,辉煌的成就我们有目共睹。但最主要的还是推动这些发展进步的人及其思想,这更是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光大的。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教育,一个教育的灵魂是思想。从事编辑工作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一个夙愿,那就是想把会计名家的学术思想及其为人风范重新梳理集成册,让后来的学人们阅读我们的典藏之作,“史为镜——知兴替,人为镜——可正身”,我一直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选题。因为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又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我自豪我也有责任,因为我们就是创造这精神产品的人。2002年,我曾提出过这个选题,并为之努力过,也得到许多会计名家及其弟子们的认同和响应。但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工程,我正在和继续为之努力,希望得到有志于这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指导,我们共同努力。这既是我的夙愿,更是作为出版人的一种社会责任。
(作者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会计分社 副社长 《会计史研究(第三卷)》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