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史话正文
 

再忆潘老(2)

来源:财务与会计   发布时间:2009-08-05  作者:邵瑞庆   编辑:accliu

阅读:3059  打印   RSS 字号:||
  潘序伦先生的大师品格

 

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国会计事业辛勤耕耘的一生,是为立信会计事业努力拼搏的一生。传奇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高尚、质朴的大师品格。

 

(一)终身学习,诲人不倦

 

先生始终保持着早年求学时的勤奋读书、刻苦钻研学问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快地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先生著书立说,研习苏联会计的经验,每当新政策新规制出台,他总是积极响应,认真学习,身体力行。晚年的他,更是求知若渴。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年逾九旬的先生依然下定决心学习电子计算机。渴求新知识已成为先生与生俱来的秉性,在几十年的奋斗与事业的发展中,这种终身学习的秉性时时伴随着先生。

 

贯穿先生会计事业一生的还有他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他时刻不忘告诫青年学子,如何求学立业,如何克服困难。在先生的鼓励与资助下,包括顾准等一大批有为青年走上了会计之路,成为会计界的精英。先生还撰文《敬告国内有志于会计职业之青年》、《为自习会计敬告职业界失学青年》等,鼓励会计学子们奋发向上,做出自己的一番会计事业。晚年的潘先生,更是勇于解剖,在《求学经过的自述》中总结教训以告诫当代中国的年轻学子,“求学最忌毫无计划”、“求业必须有相当的专门技能”、“求学求业,必先立志”、“求学总要能耐苦耐劳”、“一生学业事业的成就,倒不关年龄的迟早”……以过来人的肺腑之言,谆谆教诲青年学子。

 

(二)审时思辨,不变追求

 

会计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先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把握了复杂的经济形势,从事务所、学校,直至图书用品社,他审时度势,思变慎行,开创了为世人所瞩目的立信会计事业。

 

在民族资本发展时期,先生创办“三位一体”的会计事业以适应经济发展;在抗战时期,先生奔赴重庆开拓立信会计事业,支持抗战后方工商业的发展,为抗战的胜利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先生响应号召,改立信会计学校私立为公立;文革结束后,国家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先生率先提出恢复立信会计学校。

 

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已是业界名人的先生,不为日寇的威胁所屈,也不为汪伪政府所利诱,保持着民族气节,到重庆开拓立信会计事业;在40年代后期,虽已担任民国政府要职的先生,因与自己的抱负不符而辞职,专心从事立信会计事业。正是先生决定的果敢与明智,立业魄力的伟大与坚定,成就了立信会计事业。

 

(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

 

“一个人要想做成一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的确是不容易的,犹如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舶,其中只有很少数会偶然遇到一片平洋,得以顺风而行,达到目的地”。在举步维艰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先生能够开创出立信会计事业,离不开他锲而不舍、自强不息、执着无悔的奋斗精神。

 

在最困难的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轰炸,军阀的恐吓,资金的拮据与教科书的缺乏,先生忍辱负重,四处奔波,仍继续着“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时期,看到会计人才的匮乏,先生积极奔走呼吁,号召广大校友为立信复校。从筹措资金、选址建校,直至校舍落成,本应安享晚年生活的他,仍抱着病弱的身躯,为立信复校呕心沥血,竭尽全力。

 

对自己选择奉献一生的会计事业,先生无怨无悔,“我教的是会计的书,写的是会计的文,做的是会计的事,任的是会计的职,总算始终在一条路上进行,对于原定的计划,未曾改变”。

 

(四)勤俭自律,乐施好助

 

先生一生勤俭节约。无论是在立信会计学校工作,还是在政府任职,先生都有不错的收入,即使退休后,他仍享有一份不薄的薪水。但是先生从不奢华,不为物质财富所缚,依旧粗茶淡饭,轻衣简装。

 

先生的乐施好助是闻名暇尔的。当年他帮助生活拮据的顾准先生在立信会计学校任教并鼓励其从事学术研究,已成为会计史上令人称道的一段佳话。他曾慷慨解囊,捐资4万元以作1979年上海市会计学会建立之初的发展基金;筹资捐赠10万元,设立“潘序伦奖学金”,以资激励立信会计学生勤奋读书。

 

先生一生保持朴素作风,淡泊名利,而对于有志青年,则关爱备至,倾其所有,以助成才。令我们更为钦佩的是他那颗感恩的心。晚年的先生,时常发表感叹,“深知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远远超过了我的付出,甚为惭愧”。他甚至要求降低工资,少拿津贴,先生的举动令人肃然起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关于 潘序伦 会计名人 的新闻 关于 潘序伦 会计名人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