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验参悟
当下的中国,普遍出现了反思传统、走向自然、文化回归的思潮,国学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职业经理人也希望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破解迷思,汲取灵感、反哺修炼、追求超越。财务人员也不例外,裴富才与安峰都从国学中汲取管理与做人之道。
裴富才在读过《论语》、《孔子家语》、《礼记》等记述孔子言行的典籍后,更加明白孔子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有着明确的是非标准,并且很有个性。“中庸之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并非折中主义,而是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守中,就是放弃自我,不带偏见地对事对物进行客观判断,不采取非黑即白的绝对方式判断和处理事情,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裴总结说。在这九年里,裴富才最感欣慰的是天士力[16.86-3.27%]给了他一个实践中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大平台,并把自己信仰的哲学理论应用到管理实践中。而中庸之道对他在天士力实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启发,主要体现在几个财务控制的平衡关系上。
财务控制和信任的平衡——实施财务控制时,对员工的信任要把握得恰到好处;
财务控制与企业集团发展阶段的平衡——企业发展初期与成熟期的财务控制手段不同;
财务控制与效率的平衡——任何控制措施都是对相关行为的限制,而限制必然降低效率,追求在控制和效率之间的平衡;
财务控制与成本的平衡——如果控制收益大于成本,就是过犹不及。
有两个人给安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且影响深远。第一个是一位教授,他特别爱问问题,而且是连续的提问,颇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功力。还有一个人是被誉为“华人创投第一人”的李宗南博士,现在68岁了,还每天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做运动,做事极具理性和规律性。安峰在与其接触中,深深被李宗南先生的极度自律以及低调谦和的风格所折服。“这两位前辈给我的启发是,做事一定要深入,才能把握事情的本源,做对的、合理的事情;而做人一定要自律,利用好时间和精力,把事情做好。”
企业管理永远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参悟、不断进步的过程。安峰将财务管理理解成三个层次,技术(财务及会计实务)、经营(把握业务本质)、人(利益相关者——董事会、投资人、供应商、客户、员工)。“管理这个东西,其实越往上走,越不是技能问题,而是如何掌握分寸、火候、尺度、力道的问题。”他总结说。
安峰最近反复研读了《道德经》以及王蒙先生所著的《老子的帮助》,他非常感慨的表示,“《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道是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首先要与大道相符;而德讲的是积累,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原来一个业务做不出来,和别人谈不好,我就总是睡不着觉,现在,我领悟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万事不是凭空来的,是需要积累的,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也就心安多了。同时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不去做,而是不做那些过分的事,这是我的理解。实际上《道德经》还是很积极的。”管理之道,首在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