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做账。即根据我们提供的一年内会计主体中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产生的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汇总表、合同等等,最初这些东西是手写后复印或复写后用大头针、回形针等别在一起一份份的交给每一位实习生的(后来印刷成书的时候则是在教材中,学生拿到书后把书中的凭证一张张撕裁下来,做完了,书也没了,变成后附在记帐凭证之后的原始凭证附件啦)。做账中有四个最令人头痛或者说是会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第一个问题是记帐凭证做的不规范。我常常一气之下称之为“光头凭证”――没有摘要、没有编号、没有签字、没有明细、没有合计…….,从这五花八门的操作结果之中我似乎意识到,这是理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讲会计课的老师们只会讲分录,借(Dr)什么、贷(Cr)什么,因为我们发现,学生们在记帐凭证中就还是按照那个习惯进行,尤其是摘要,我说,这个是不能没有的,你们写摘要就是有的类似老师给你们出题目使用的文字说明的呢,但在记帐凭证中的摘要必须详细反映出你思考判断对立统一的复式记账的思路,在手工记载年代,这些摘要要过到账页之中,而在电算化时代则是自动过到数据库中的,你不说清楚,人们就看不懂你的账,于是,我写下了一篇编制记帐凭证的八条建议一文(现在内容已经不全记得了,只记得文章最后还附了首打油诗“凭证光头佬,他人糊涂了,实践真奇妙,一做明八条”),打印给每位实习生,当然,在后来,我建议学校里的每位财会老师在讲财会课的时候,都必须有计划的来模拟实验室领取部分资料课题上让学生有直观认识,并把我写的一些文章拿到课题上讲讲(我估计我现在喜欢及时的写写东西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据说效果还不错。
第二个问题是看不懂凭证载明的内容到底说明了什么。这可以说也是被传统的课堂财会教学“遗忘的一个角落”,课堂上讲银行票据、交易票据的时候往往都只是习惯于画个框图指指点点的,把学生们都绕晕了,却仍然是不甚了了,嗨,现在我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教育的思路有问题,很多老师就只是习惯于所谓的逻辑推理这样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往往不直接,而是绕弯子,后来,我针对性的指出一个认识程序,我说,对于原始凭证反映的内容你得从企业业务流程的具体情况入手考虑,在模拟阶段,你得展开你形象思维的翅膀,在实际担任财会核算职责时,你得下去调研研究寻找到感觉,这些情况往往需要你先去自问自答几个基本问题,这些原始凭证谁填制的、为什么填制、什么部门的人拿来报帐的…..。在这个基础上,你下一步就需要考虑这是哪个环节发生的,实物或钱的关联性及其各自的流向或持有如何,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最后,才是你判断按照复式记账原理所应该体现的“一方面说明了什么并用什么科目反映、另一方面说明了什么并用什么科目来反映”这样的“两点论”观点――实际上,借贷记账法(过去还有增减记账法)精髓大约就是物品与资金、来源与占有、一种权利和另外一种权利转换等过程对立统一吧。
第三个问题是不明白如何去使用账。会计理论上只是说,会计具有连续性,但到了实践中人们好像就非常容易忘记了,比如,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在做往来的时候,不看以前结存的余额,不论有没有余额,反正销售就记应收账款,购进就记应付账款,理论的确可以这样,教学时老师也是这么说的,但问题是到了实践之中同一个单位,可能前面节余的往来在预收或预付款项之中,如果不看账,估计会出现一个单位出现好几个总帐科目都有明细余额,那么,这样对起账来的时候不就非常麻烦而且会出现遗漏吗,很多这类问题都是在最后我检查的时候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