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问题是不了解业务流程。说白了,也就是会计只自说自道般的学习他自己专业上的借什么贷什么的知识,对于到底所在企业的购销流程和存货流程以及费用报销等流程一无所知,所以遇到实际要他们做的核算业务时就根本不知道从那里入手了。其实,会计不了解经营环节在当前也是普遍现象,而会计真正的功夫却偏偏在自己手头经办的那个帐簿之外呢。为此,我当时也在脑海中搜索着,抽象出六大环节的基本流程并用“完整业务成立的条件”归纳出来,比如购进流程,一笔完整的业务流程无非就是订购、签合同、开发票、物品转移或交付、付款结算、理赔等基本步骤,当这些步骤全部完成了,就会形成合同、发票、付款单、验收单、入库单等原始凭证,那么这些单据全部都有了,这笔购进业务成立条件就完整了,理解这些就是根底。至于是否每笔都有合同那取决于订货方式或一笔一签,或一个月签订一次,或小量的非经常发生的不签,发票问题这可能涉及到取得是时间,有货到同时、有货到后先入库后取得发票,而交货方式有定期送货制、有发货制、有先交款后自己去提货的提货制等,结算方面就有现金、承兑、托收、汇票、支票等等方式,同时,这几个基本环节中又涉及取得时间上的先后、数量的差异(多或少)、分期付款方式等等……,在介绍完这样的情况之后,我告诉学生们,万变不离其宗,基本流程就那些,变的只是时间、方式方面的内容,但你见到不同时到达的凭据你也应该借助科目来反映了――其实啊,我们设计这样的模拟教材的时候,也就是以这样的基本思路故意弄出各种变化的情况以求达到代表性的目标。
第四步:结帐清查。学生根据期初建立形成的账面期初数在登记入当年发生数,然后结出帐目期末余额,并进行试算平衡,最后形成科目余额,然后再形成会计报表。其实这个步骤应该说是很简单的,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50个人依据同样的资料却会编制出50张不同的报表数据,当然有的采用科目不同会又差异,但我们发现,每界实习生得出的利润了等等完全不同。我们最后的检查主要是看其帐目完整与否、成本结转是否正确等。当然,那个时候也有学生到了最后阶段出现很大错误甚至于报表不平的时候有的都急得哭了。
第五步:交换岗位配合重新做一遍。即把参加实习的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按照内部岗位分工相互配合的进行操作并得出结果,然后在组织交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学生从合作中找感觉。
关于“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结合”,也就是我们安排两个月在学校进行模拟实习,最后两个月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我们派出老师到各个实习点去巡视,现场解决问题,并听取学生对于模拟实习的意见和建议,老实说,我那时开始把安徽的大部分地方都跑了,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辛苦劳动没有白费啊,学生们普遍对于模拟实习反映良好。有很多单位的同行对我们学生的一些实践能力称赞有加,嗨,这些,也许就是对一名老师最好的鉴赏吧。
这样的模拟实习工作我从1989年-1996年一直做了8年,其中,1992年11月,国家的会计制度改革,推出“两制两则”,那时,我们着实忙了一阵子,不过却也很轻松的就将全部资料转变过来了,各位可能会问这么大的改革你们为什么这么轻松就转过来了,那我告诉您,这不难理解啊,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啊,只要解决两个认识问题就行了,一个是报表数据的承接和转换,我们知道,1993年前的会计制度是分行业的制度,而且使用的报表是“资金平衡表”和“利润表”,也就是国有的和集体的不一样,报表模式也不一样,资金平衡表是“资金占有=资金来源”的平衡关系,来源中有国拨资金、专用资金、固定资金和自有资金,分别对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专项资产等,其实体现的就是所谓资金的来龙去脉,“买酱油的钱不能去买醋”而已,当时,复式记账法还采用的是分行业不同而不同,比如行政事业采用收付记账法、商业采用增减记账法、工业采用借贷记账法,不过,这些从制度来说都不难的,只要将存量的账面余额经过清查核实后跟新科目对应转换一些就OK了。另外一个就是无论你会计上核算反映如何变化或体现什么样的导向或思路,会计原理通常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四项会计前提没有变,会计基本原则也往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更为让我们放心的就是企业管理和内控控制等形成的原始凭证却是相对稳定的,即使有变也不是突然的,而我们可以在边操作中边改进和完善就行了。其实,这里我说一句并非对会计专业技术不敬的话,会计专业核算本身的技术是非常简单的原理的,根本没有什么难的,难的只是把核算反映与企业管理需要和对外披露要求等对应起来、适应起来。这后面的2000年的新会计制度和2006年的会计准则变化中就根本反映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