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情:代账。1992年的时候,随着我在模拟实验室的工作,我的名气似乎也开始为学校内的不少人所知晓了,大家给我们一些所谓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取个“诨名”,比如“王成本、汪模拟”哈,“王成本”是一位成本会计教得好的王老师――他现在也出来当一家公司的财务总监了,“汪模拟”指的就是我本人。那时,改革开放蒸如火如荼,很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但他们却是人给他们管帐,经营好坏都搞不清楚,于是很多小老板们把眼光瞄向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但我们的财会老师教学任务比较中,更多的是不肖于做这类的代账工作,况且很多在操作上也没有什么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可是不管什么面子不面子的问题了,于是从校内、到校外陆续稳定的代了三家小规模企业的账,最多的时候是五家,涉及商品流通企业、服务企业、制造企业三类。每月的收入大约比我当时的工资还要高一些,这个时候,可正是我女儿需要营养的时候,我这当老爸的心里才安了一些了。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个感觉,那就是,这人啊,客观上,如果自己的原先经济地位和起点就比较低,那么,在这不断改善之中我们往往会容易满足,并且能够在这满足之中找到快乐的成就感。这样的一件事,一方面使得我和我的家庭树立了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另外一个方面的效果,那就是对于我增强会计实践知识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其实,麻雀虽小、五脏具全,我在代账中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家的核算工作,还不断地给人家提一些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合作也非常愉快,同时,由于是多家账,每月的效率就要提高,于是我与企业的出纳和一些环节的人就进行商量,弄出一些每月底之前该准备些什么工作的清单,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管理上的安排吧。然后,由于代账的多数是民营的企业,老板们希望了解到的是一些财务上的通俗易懂的数据信息,这个时候,我就想办法去设计内部报告的模式,可以说,这些经历的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模拟,一滴水可以见太阳,至少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财务会计工作的作用了。
由于那个时候我仍然是正在进行着模拟实践教学工作,所以,对于每家企业的代账过程我及时的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笔记,然后再去思考我们原先设计的方案中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这样的行为,使得我得以在对于实践情况有了直观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回到模拟的理论设计事项之中,这是就有可能会去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思考了。这里有个小故事:在代理的一家商场的帐目时发现,其中一个柜组每个月销售收入都相差无几,商品销售毛利变化也不大,但每次一盘点却总是盘盈,这到引起我的怀疑了,通常认为,盘盈了不是好事吗,其实我认为不然,这恰恰说明其中肯定有猫腻存在,于是,有一个月我不安排其在月底那天盘点,而是抽月中盘点,结果,盘盈的商品价值超过了其存货价值的一倍,于是我设想了几种可能性,自行代销吗?定价因素吗?款项未付吗?为了廓清其中的奥妙,我反复思考了核算的模式和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结果发现,是柜组人员以坐支销货款为手段,在搞帐外帐,而这个账外的收益去变成了他们这个柜组人员私分的“小金库”,其结果不仅损害了老板的利益,也使得柜组少缴了营业税(当时还是缴纳营业税的政策)。其实,我当时一方面是反思零售企业采用的售价金额核算中收入确认的过程中缺少的内部控制和相互监督,另外一方面是调查那时刚刚出现“零售自采”的渠道。限于篇幅,这个问题具体分析我将在另外一篇关于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的文字具体说明。
在这个代账的过程中,我一直是恪守着规范操作、不做假账的基本原则。那个时候好像不做假账是基本要求,朱鎔基总理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之“不做假账”提词的时候,估计那时已经到了不可收拾地步了吧,这后面的一些过程,恐怕是有其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和管理体制的因素存在吧。有关会计人面对做假账的态度问题,我在模拟实践教学中也遇到过和经历过一些讨论,具体情况专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