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件事情:考试与学习。印象中,我学统计专业的时候,只是学过一门最简单的“会计基础”课程,其他的专业课就是统计、计划之类的了,那时学的会计是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原理,后来89年转行时学习的会计完全靠的是零零星星的求问,做模拟实践教学的设计时也只是对于实践知识的了解,1992年的时候,我和朋友聊天,得知当时还有一名考试叫CPA考试,1991年属于第一年考,考经济法、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四门,但1992年当年可能由于要推出新的“两制两则”的缘故吧,暂停考试了,于是我决定参加1993年的第二次考试,当时要报全部科目,而且好像要求是两年类通过吧,实际上,对于从来没有正式系统看过财会方面书籍的我来说,要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做好这四门不熟悉的课程的迎考工作,这太难了,但我自我的感觉我对于相关的实践是有直观感性认识的,对于程序方面了解得比较多,这属于我这样人的强项,至于弱项是可以用花时间学习来弥补的。那时候,工作又忙、孩子才1岁,于是,时间是靠挤出来早上和晚上的。不过,虽然很累,但内心是非常充实的,因为,当时1993年的考试内容已经改为新出台并实施的“两制两则”的内容,新的内容所展示的未知领域让人心情激动。我在自学之中感到了一种紧迫感了。
我当年报了全部四门,在复习迎考的过程中,阅读之中是与自己所从事的模拟实践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我们注意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四门课的内容往往恰恰说明了几个相关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税务、法律、财务与会计、审计,他们之间往往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规范或规划企业经营的,其共性之处就是落脚点都与企业经营环节有关,是从合法合理的依据、核算反映、会计资料的运用以及外部监督的角度共同看待企业经营的。这样想了,我在看书的安排时往往采取的是一天之内四门科目的书都看,边看还边将关联的内容给对照和联系一下,从不同的角度来想想,从而增强记忆和理解。后来,我这个半路出家的会计人却是学校首个全科通常CPA考试的人,那年学校内有十位教会计的老师一起报名。
考试这件事让人爱也让人恨,我们爱它大约是因为在适度压力下我们可能静下心来系统的学习和理解一些专业知识,当然,也不可否认的会有一种非常现实的动机在内,那就是踏上这个平台以后好找到收入高点职业或岗位。让人恨的地方估计是现在考试越来越难了吧,而且不断的要去考,甚至于不少人都成了考试机器了。这里面就存在着动机问题啊,我现在单位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个个都在考,有的都考好几年了,每年的这个时候,他们紧张我们更紧张,业务来的时候,考生们就不太好意思安排了,似乎一直就是想等他们考完了我们也松口气了。前几天,我检查了在办公室学习的考生们学习的情况,发现他们现在学习的手段很多呢,有电子的、有网上的、有各类花花绿绿的习题集的,我问他们两个事情,一个是你们看不看教材呀,回答是基本很少看,主要是习题一类的迎考内容,另外一个问题是你们座落这么长时间的业务,这些业务到底对于你们考试有没有帮助啊,回答是可能有点,但很难说有真正的帮助的。于是我跟他们聊聊我过去的学习动机和方法,旁边的一位同事插话说,现在你的经验已经过时了,现在的题目要你来考,你肯定过不了。老实说,我有些生气了,我说,你们心目中如此想是不是有些太现实太固执了呢,撇开这类考试在制度安排上的刁难人的做法外,我们考这个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我曾经承诺过,只要你学的有效,在做业务中能够积极思考,能够独当一面,只要我们自己这个公司还存在,我就会安排一个CPA的收入标准给你们工资,即使我们公司不再存续,我也会利用我的关系给你们安排好的。你们的考试从现在来看并没有与工作联系在一起,甚至于连教材本身都不系统的看,谈什么理解呢。
关于学习,我在1989年考上了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的函授班,并在1989-1991年还在南京上了三年的学,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这个只是一种学历教育吧,要说效果吧,我感觉只是认识了一些朋友,同时,也只是感受到了能够接触到高手们之后所自我检查到自己的不足而已。为了学历,我们可能很多人都是在象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捐门槛那般,为了一个文凭之面皮,为了这个社会中那些虚浮的面子思想,为了博得用人单位那种“与时俱进”的空空道人般的想法,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学着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我觉得,一个人,求学本身估计也就是一种形式和为自己创造出一种接触人、接触知识的环境而已,太现实的去为了那张纸为了某种应付的话那就没有什么意义,真正的意义在于“我们要学会学习”――这才是我们受用一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