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员工退休金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福利体制完善的欧洲国家,他们和国内个人出一半、公司出一半的退休金体制是不一样的。而是先由精算师算出来说一个人以他的工资水平,工作到多少岁到退休时就能从国家那里拿到百分之百的工资。假如他原来需要工作到62岁,你现在收购了这个欧洲公司,由于重组要在他52岁时裁员,那你必须补足他这十年的企业应该交纳的年金该拿的薪水,以便不影响他的退休收入。这个投入是非常高的。我们发现有些公司我们帮一些公司做海外并购,发现很多管理者对这个并没有太多概念。
另外要考虑到被收购公司的IT能力。尤其是对于制造业、还有做分销和零售的公司来说,IT系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产生的协同效应和毛利的计算。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收购完了重新做一个IT系统嘛,这还不容易。但是实际上要做一个覆盖全球的、有效的IT系统,付出的成本是相当相当大的。这要是没有预估好,也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窟窿。
第三就是全球的税务计划,这个也是可大可小的事儿。你要是税务计划没有做好,那很可能把之前的欠税什么的问题都牵扯出来,造成大笔开支。
以上种种因素,都是要在收购前有一个预估的,你本来期待这个并购能有诸如10%的回报率,但是可能算完这些就发现没那么高的回报了。既然这么大的花费,就别做了吧?这就看你的风险承担能力了,要是处理得好并购可能又有带来超出预期的益处。但是你一定要考虑过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如何避免,这些风险是不是可以承受的。
我当时参与联想和IBM的并购,虽然很多时候精力是在业务和战略层面,而不仅仅是在财务层面。但是我这次就只着重说一下作为CFO,和投资人、下面的财务团队沟通时的一些体会。
其实对于股东和投资人来说,业绩是最好的用来说服他们的工具。但是这个业绩不是一时半会就会显现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否会信赖和支持你?这就要取决于和他们的沟通。我当时的体会是,对并购的预期,好的方面要告诉他们,坏的方面也要说,让他们觉得你是在说实话,不是在粉饰太平,能信任你。另外要言之有物,比如联想整合过程中每个战略为什么要这么来定,得说得出个所以然来,能让他们信服。这样的话,即便是短期内整合过程中有一些曲折,他们也是能容忍的,因为毕竟他们认同你的观点和方式。
作为CFO,你所管控的团队的稳定性,对于财务数字的计划和控制,在整个并购过程中也十分重要。当时,我把自己和下面团队的沟通总结为“谈一层,问一层,看一层”。我下面首先是直接向我汇报的人,比如全球的首席会计师等;下一层是各个大区的CFO,比如美洲区CFO;再下一层是各个国家的CFO。对于那些直接向我汇报的人,除了每周例行的会议外,我是每个礼拜一定要和他们每一个人通一小时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