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拿着三四千块钱的“年薪”,需要干下列杂活:趁天黑农民在家,一路小跑着逐户收钱,太晚了就在屯子里住一宿;提醒农民春天到了,该播种了,挨个为他们算一笔节气账、气候账;跑完满场,擒住龇牙乱叫的母猪,判断其是否符合“能繁补贴标准”;工作之余,上山采核桃,外出做瓦工,赚点外快供孩子念大学……近几年来,随着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度的实施,他们有了个新身份,即村会计变成了报账员,这意味着存在多年的“村会计”这一名词要渐渐从我们的视听中消失。
村里绝对的“杂家”
就在今年春节期间,细心的吉林省舒兰市新安乡联合村村会计邢勇,从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现了一个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变化,今年的一号文件没有提及是否还会对农户进行能繁母猪补贴。
从2003年掌管村里的财务工作开始,48岁的邢勇就一直特别关心与留意各项与农户相关的补贴政策,因为除了记账以外,不论哪一项补贴的下发,都需要他这个村会计跟踪到户,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核查、登记。
“能繁母猪是指已具备繁殖能力并投入生产的母猪,包括经产母猪和初孕母猪,不含后备母猪。”在接受《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时,不知为何,邢勇忽然背出这样一段话,原来这是他在2007年配合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检查母猪是否符合补贴条件时,工作人员告诉他的对补贴对象的判断标准,那次核查持续了3天时间,这句话他至今仍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
“你看,不仅人的事我要管,猪的事我也要管,所以我说村会计是村里的‘杂家’,啥事都要管,啥场面都要到,啥问题都要参与。”邢勇笑着说。
不仅如此,邢勇在村会计的岗位上,还要在春季跟村长、村支书一起催促农民抓紧时间育苗播种。
“有的农户不懂种地,春天到了他也不着急,但如果不好好种地,秋后就交不上税啊。另外,我还要向他们传达省市的气象预报信息,告诉他们今年预计的光照时间有多长、总积温是多少,怎么种地能收到最大的效益。”邢勇说起以前自己这个村会计每年要做的事。
“无论是以前的村会计,还是现在的报账员,都离不开一条,即做事不仅要细心,还要有耐心。比如给农户开各种证明信等等,这种报账以外的事情,在取消村会计以后就变得更多了。”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关镇东门村村会计吕庆斌对邢勇的“杂家”说法,也颇为赞同。
“对了,今年的人口普查工作,其中也有报账员要参与的事情。”吕庆斌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