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乱的记账往事
张明是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锁簧镇东白岸村一名做了近20年财务工作的老会计,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那个“村提留、乡统筹”的年代,每次收税,村会计都要一跟到底,开票子、记账,每年秋收时他根本顾不上种自己家的地。有的农户白天干活,张明和村干部要等到晚上才能到农户家收钱。
“那时候真是忙得一塌糊涂,每收一笔钱,就要开一张票子,比如我到邻居家收100元,但当时他只有40元,这也需要开一张票子,账面上还有60元的尾欠,追缴等待办事项也要写清楚。最重要的是心里要记着这回事,还要打听着什么时候他家卖了粮、有了钱,及时去将尾欠收上来,再开一张票子。”张明说,等到秋收过后,春节到来,农户都休息了,村会计才开始又一个忙碌的阶段:记账、算账。
在我国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不久的2004年,东白岸村开始实行报账员制度。此时,村民理财小组的运行也规范起来,所有村级费用支出的票子都要经过理财小组的审议通过。讨论会上,张明主要负责解释具体财政政策等事宜。在理财小组通过一项支出决定后,张明再将村领导和理财小组签字的单子拿到乡农业经营管理站报账,日常的村务经费也是如此。
和张明一样,邢勇也经历了从村会计到报账员的转变。“现在国家不仅不收税,还发直补,村里会计工作的琐事就没那么多了,乡里成立了农业经营管理站,村财乡管,报账员要将土地面积和纳税面积统一登记好,报到乡财政所和农业经营管理站,上级财政部门会按照纳税面积给农民发直补。”
面临“事前监督”大考
尽管工作量大大减少,但比起村会计时期,报账员的责任更重了。
“现在村里的收入、各种补贴资金以及每一笔支出都需要单据作支撑,对会计单据合法性的审核是第一道关口,我们的责任更大了!”邢勇对此深有感受。
在村会计时期,村里的所有财务工作都由会计来做,但监督力度却不大。“过去,坐收坐支的现象很多,村会计很难监督到位,都是事后监督。年底时,我发现村里的现金没有多少,村里一年到底能收多少钱,谁都没有数。”吕庆斌说,“现在每个月上旬,报账员都到镇上去报账,能起到事前监督的作用。”如今,每年年底或者年初,国家转移支付的一笔钱,作为村委会一年的开支,存在乡农业经营管理站,比起“村提留、乡统筹”时期,村委会自身留有财务结余的情况没有 了,随便花钱的现象自然也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