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会计改革三十年。浓缩三十年会计变革的历史大事件,就是无数个体成长中的会计小故事。历史在“我们”的记忆里,也在我的记忆里。
一、学习会计:基于借贷的“平衡”
1990年,我进入一所大学的经济管理系会计专业学习,从此与会计结下不解之缘。当时,会计改革虽然已有十多年时间,但会计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还“不是很重要”。我在入学之初的心理活动或可作为这个结论在观念上的例证。我的一名中学同学同期也一考入了同校经济管理系,学的是劳动经济专业,我在心下很是艳羡,认为学劳动经济专业是“管人的”,是天生的管理者,而学会计专业是“打算盘的”,只不过是替人算帐。每当亲朋问及学什么专业,我的回答总不是那么自豪。
在大学期间真正接触会计专业课程,实际是从入学第二年才开始的。第一门专业课是珠算技术。全班每人一把小算盘,课上课后,长短数据,加减乘除,尽在“弹指”之间。为了促动我们练习珠算,老师常常告诫:专科生要求达到六级,中专生要求达到八级,你们本科生连五级都过不了,将来怎么能与他们竞争?!接下来先后学习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等课程。平衡讲的是“资金占用=资金来源”;商业会计记帐讲的是“增减记帐法”;还有关于各种“基金”帐户和专款专用的核算思想。一年多之后,这些内容就被我们称为“老会计”了。虽然只剩下关于它的这些残存记忆,但还可以素描那个时期的计划经济及其相应的会计技术、方法、模式与思想。
关于“老会计”的其他内容,很快就从大脑中尽数抹掉了。不是我们惯于忘却,而是会计变革来得猛烈。1992年,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我们的会计课程从大学第三年开始也随之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西方会计学变成了讲授和学习重点。会计平衡转变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记帐方法都改为借贷记帐法;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录”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由于变革来得快,教材来不及换新,老师往往是脱书讲授。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因审计学教材太过陈旧,老师讲授审计学,先要讲授会计分录等会计基础,以至于最后将审计学讲成了会计学。为了学习变革后的会计,我还从书店买了本名叫《财务通则导读》的书,深入研习,在好奇中找到些“新财务”与“新会计”变与不变、如何变的心得。大学第四年,开始写毕业论文,我确定的题目是“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在论文答辩时,有老师问:你如何计量人力资源成本呢,难道从一个人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开始计算吗?我则回答说:如果那是“可计量的”,未尝不可以。从论文题目的选择和师生之间的问答,已可见会计知识和思想变革的迅猛。
二、审计会计:面向市场的“包装”
1994年,我从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财政局所属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事务所当时不到30人,但在当地乃至西南地区却是首屈一指的“大”事务所。它的“大”在于具备证券相关业务审计资质,并且有一定的业务规模。这两个特点使包括我在内的每一名从业人员,在这里的工作充满热情。我在这里从事过资产评估,从事过验资,从事过审计和财务咨询。会计师事务所的鉴证和咨询活动是一面镜子,我们从自己所从事的这些工作中可感受到改革开放的蓬勃生机。从城市信用社改制城市商业银行、钢铁公司所属“大小集体企业”脱钩改制等资产评估项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银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从大量合资企业设立验资,我们能够感受到我国吸引外资的节奏;而从事企业报表审计,则能够直接触摸到会计改革的脉搏。
最明显的感受是会计标准的统一。20世纪90年代初期,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报表审计,适用专门的会计制度;股份制企业报表审计,适用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相关行业企业报表审计,则适用13个行业会计制度。到了90年代后期,审计更多地是依据具体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等会计标准;到了21世纪初,众法归一,企业开始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审计人员来说,会计制度的统一是会计标准简化的过程,我们在执业过程中不必在不同会计制度之间频繁转换;同时,统一也是一个会计标准完善与深化的过程,对我们的专业要求又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