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六年系列之一:大公司用人的条条框框
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跨部门的交流,其中HR部门召集的交流会总是最受人关注的,因为这是一个让大家都来抱怨的好机会,常常让HR招架不住。
同事们抱怨的最多的就是福利不够好,收入不够高。其实当时在我看来已经相当不错了。抱怨的第二多的就是公司用人的条条框框太多,很难有机会内部提拔。
我记得当时HR Director是这么跟大家说的:公司发展和员工发展是互相影响的,只有公司发展了,员工才能往上走。
我现在工作的公司,条条框框就更多了,普通员工得首先成为“骨干”才能有机会,而且不像外企那么隐秘。谁是骨干,谁不是骨干,好像在每个人额头上戳了一个章一样地显而易见。成为“骨干”之后再进“干部后备队”,才能有机会参加一系列的基层管理者培训。基层管理者还要经过很多的考验,有的称为“关键事件”记在HR 档案,有的基层领导很快就被一把捋了下来。
其实所有的条条框框,无非是两个词:努力+机遇。我们都想努力成为最好最厉害的,但是机遇通常给了最合适的那一个。
工作六年系列之二:学习型组织难能可贵
大学的那几年我学习不很努力,巨讨厌考试,所以毕业的时候我非常高兴,心里想,终于可以再也不用考试了。没有想到的是,我误打误撞地来到了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的公司,同事们都以爱学习为荣,以不学习为耻,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2004年12月,我第一次参加AA考试,惴惴不安心里没底。我的同事阿Anne在考试前一天给我发了条短信,告诉了我一条非常关键的tips。可以说这条短信直接帮助了我考试过关,并且在那之后的所有paper中都屡试不爽。我另一个同事Purple姐姐,离开B公司以后还托她妈妈来公司找我借课本去复印。在AA证书的战壕里我们都是战友。
2004年底,当时的老板辞职了,几个月的时间里都是另外一个部门的香港女老板代管我们。我认为香港女老板不怎么了解我们每个人,但是在年底业绩考察的时候她却对我说,她认为考到证书是我2005年的一个重要的机会,她会支持我,希望我努力学习,不辜负她的期望。
当时我们这些资历浅的员工普遍反映在英语方面缺乏自信,于是每周五的下午,有两个小时的英语课程,请了一个外籍老师来教英语。这个课程结束后,我部门的老板觉得很不错,就我们部门自己请了一个外教来专攻口语。我们部门就3、4个人,遇到另外那几个同事出差或者请假的时候,就我自已一对一和外教聊,那段时间真是感觉自己的口语突飞猛进啊。
在老东家的学习型组织里,学习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大家都觉得学习很光荣。根据我这几年的观察,很多外企都是以成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并且各有特色。学习型组织难能可贵,要付出人力的成本、额外的费用、长期的积累、高层的支撑。所以,如果是职场新人,如果能加入这样的组织,一定会终身受益的。
工作六年系列之三:HSE,一生受益
B公司是一家能源巨头,制造过程和产品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和破坏,所以B公司的基本政策之一就是绿色。具体到业务上,就有一大部门专管HSE--Healthy、Safety、Environment。
每个在B公司工作过的人, 都会被HSE打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了我的技能和习惯,让我铭记在心:
每一次会议或者集体活动,开场白都是统一讲逃生通道。
入住酒店,第一件事就是看门背的逃生路线:会有一张图,画着一根红色的粗线,指引从房间到消防楼梯的路线。
员工的生命重于一切,遇到抢劫或者意外,首先放弃财物,保全自己。
给每个员工印了一张安全卡,上有紧急联系电话。
节假日,安排高层领导电话值班处理突发事件。
走楼梯的时候一定要一直扶着扶手,因为研究表明办公场所的一大事故就是从楼梯上滑倒。
在办公室不论有多紧急的事情都不可以跑。
手机充电的时候不能打电话,睡觉的时候要关手机。
乘车一定要扣安全带。
有一年的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反馈说大家工作压力比较大,就用两个工作日做了一个培训,教大家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其实无非就是告诉大家要平衡膳食、锻炼身体、调节心态、把工作分轻重急缓来处理,也絮絮叨叨地讲了两整天。
请红十字会的医生来讲了两天的急救常识,让大家能够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及家人。
有同事被抢电脑了,就给每个人发了一个双肩背的one polar电脑包。
我第一次参加B公司的外出活动是去清远,大巴两小时。上高速以后导游就站起来面对着乘客开始讲笑话搞气氛。他还没说几句话,前排的乘客就叫他不要站起来也不要搞活动了,扣好安全带坐着就行了。那个导游怕影响客户满意度,还拗了一下,最后受到整车乘客的一致谴责,都要他老实坐下。
到B公司的时候很年轻,所以把HSE的东西全都吸收了,这些概念,已然成为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只要有机会,我也会告诉其他人,希望大家都学会正确地保护自己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