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职场故事正文
 

我的工作六年系列(2)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   发布时间:2010-11-03  作者:勤劳可爱宝   编辑:zlcx

阅读:1645  打印   RSS 字号:||
在未来的岁月中,我要努力做到“不与上级争名,不与下级争利,不与同级争功”,做一个坦荡的人。

工作六年系列之四:以例服人

我最近回顾工作几年的经历,觉得自己面试经验太少,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只面过B公司、宝洁、PWC、霍英东基金会。因为两个offer都给得比较早,所以都没去试其它公司了,不像我有些同学面试了二十几个公司,成了“面霸”。上了六年班,我只面试过两次,一次是申请B公司的内部调动;一次是打算来深圳了,就只面了H公司。

整个面试过程一直在要求我举例子,逼得我一头汗。

后来,HR在一次share learning活动中也教过大家,这叫做“压力面试法”和“例证面试法”。我想起有几次招分公司的会计经理,芝加哥MBA老板也叫我一起去面试别人,经常都会问到:在工作中怎么样处理和老板之间的一个激烈矛盾冲突,熟悉什么财务软件和系统,如何交付一个大项目,自己过去五年、三年、一年的发展和成就,也都是要举例子的。有的应聘者纠缠了半天也说不出什么有意义的故事,答不到要害,搞得气氛很沉闷。

不会举例子,或者说没有好例子,就不会有发展。B公司每年会有集团大佬到中国来视察,通常会邀请大家开一个员工大会。大佬演讲之后基层员工就可以对大佬提问题。有一年来了一个法国籍大佬,是B集团第一个母语非英语的集团高层,从基层岗位开始做到集团VP。普通员工就问他上位的经验,法国籍大佬很诚恳地回答说:“踏实做好每份工,建立起自己的track rerd。”

Track rerd就是由很多很多的事例组成的,是一个人职业发展路程上的写照和证据。基层员工的track rerd可以是个人的绩效成绩,中层管理人员的track rerd可以是整个部门的绩效成绩,越往上走,对track rerd的要求越高,竞争越激烈。提拔track rerd较优秀的员工,是很多公司内部升职的重要原则。这些实例对个人也会有帮助,有心人会时常在内心检视自己过去的事迹,从中吸取教训,发扬精华,并且量化到自己的简历里,经年累月形成一份光彩的个人履历。

面试,是跳槽换工作的重要环节。在面试中,语言表达很重要,工作经验很重要,personality很重要,视野很重要。善举例子,就立刻加分了。

工作六年系列之五:基层一线,好好锻炼

类似B公司这样的大公司,每年都会通过校园招聘招应届生。那些混了十多年的老江湖们,常常对我们感慨:“你们很幸运,我们都是跳了好几槽了才有这样的机会和平台来发展。”

在全国各地有分舵的公司通常都会把应届生派到业务一线去锻炼一下。毕业当年我们就知道,如果宝洁给了offer就要先去“新西兰”;这个“新西兰”可不在南半球,而是以新疆、西藏、兰州为代表的国内待开拓市场。当时和我一批进公司的,直接就先到基层分公司去了,只有我留在了广州的总部。在广州的办公条件和生活是比较好的,但是我还是背着要去基层的指标的。2005年曾经要去宁波分公司,但广州的大佬没放人;2006年春节后,我老板就把我派到离广州一小时车程的珠三角小城市去了。

珠三角小城市有我们公司新并购的一个分公司,前身是当地的私营企业。当地人都很富裕,过着“住洋楼,养番狗”的生活,打工意识不强,很难招人,所以并购时大部分的老员工都留了下来。那些老员工也是本地人,每天开车上班,领导们都是派过去的高级打工仔,都没本地员工有钱。老员工们虽然摇身一变成了外企职员,但是在文化上价值观上还是和大城市的外企职员很不一样的。我到分公司去,不但要承担工作的职责,还应该带去更多B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小城市的生活我不喜欢,文化生活太寂寞,我喜欢看电影、看展览、听讲座,这些都不可能发生。那里的同事都对我很好,但是同事对我好、外派补贴、工作轻松,都难以弥补我内心的空虚。有几个和我一批进公司的,一开始就在基层,他们都比较适应。有的在基层锻炼够了就申请广州上海的职位,回到总部也站得很稳;有的就一直扎根基层,在小城市买房子买车子安定下来。

在小城市工作了半年,我艰难地做出了辞职的决定,离开了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

我有时想,如果我一开始就在基层一线,在B公司应该会有更好的发展,应该很快就能混上基层的小领导岗位。

不管怎么说,基层的经验还是很重要的。难以想象一个毫无一线业务经验的人能够爬上高位运筹帷幄。当然有了一线经验也不等于前途光明。不论是在基层还是在中央,都是应该多动脑筋的,

工作六年系列之六:社交的意识与习惯

我上班的第一天,招我的新加坡老板就给我说,要建立你在这个公司的圈子,永远不要被吓到。新加坡老板说话一向言简意赅,叫我去建圈子搞社交,却从来不教我具体的方法,也从没介绍几个他那个层面的大佬给我。

上班第一周就遇上我们公司和葛兰素史克公司的一个交流活动,是英商会组织的。下班后,先一起吃饭,然后到时代广场去做游戏,做的游戏都是比谁快比谁好,大家的战斗情绪就被激发起来。葛兰素的一个姐姐就指着我们说你们怎么怎么违规了,到了下一轮游戏,我们公司一个爱出头的大姐也指责对方说他们怎么不老实了。之后我们又和英国领事馆文化处搞过一次联谊活动,基本上也是各自玩自己的,没有发展出什么特别的友谊。

在B公司内部,上上下下都很喜欢社交。遇到培训,一般都在酒店里,各个分舵的人都来了,中间还有茶歇和自助餐,是大家唠嗑的好机会。如果有人从外地到中信来出差,拖着行李箱走进办公室,就会一路的和熟人大打招呼,放下行李箱就到各大佬的独立办公室去拜山头寒暄一番。每次聚餐更是互通信息的好机会,很多的八卦和内幕消息都是饭桌上起来的。有的外籍老板也特别八卦,这是他们融入中国员工的好方法。

我后来跟过一个女老板,就和我说,要有意识建立和领导的私人关系,比如说你可以下班以后到领导家坐坐啊,帮帮领导的忙啊,对自己会有好处。我当时还真没想到这一层,我一直以为她是公私分明的风格。

在B公司我渐渐发现,影响力也是领导力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很多工作以外的功夫来提升,所以B公司从领导到员工都很重视这点。不过我在这方面好像天资有限,只完成了一些基本的社交活动,没有过多的追求。

到了H公司,年轻人很多,但是大家的社交活动都只停留在个人偏好的层面,缺乏系统的社交意识。有一次一个北京的经理到深圳来和我们部门开会,会议开到中午12:30,如果在B公司肯定是来出差的人张罗请吃饭。因为差旅费用实报实销,所以还会挑好地方吃,然后在饭桌上大家就会相谈甚欢,再下一次出差见面的时候就会熟络很多,一来二往就成了经常交换信息的熟人。可是这个北京经理完全没有要一起吃饭的意思,而我们部门的人更没意思,到吃饭时间就各自站起来找自己的饭搭去饭堂了,没一个人想到至少应该领这个外地的经理一起去。

我后来头脑活络了一些,意识到有意义的社交可以交换到很多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以AA组织的活动我都很愿意参加,可以认识很多深圳的会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关于 工作六年 视野动态 的新闻 关于 工作六年 视野动态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