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收藏|Eng|XBRL中国|可做?|帮助|         手机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视野茶会计人文正文
 

[视野征文]走在入世与出世的边缘(3)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   发布时间:2014-04-02  作者:Michelle_Li   编辑:无忧草

阅读:1921  打印   RSS 字号:||
比职业规划更重要的是职业准备,比制定期限更重要的是制定底线,比找工作更重要的是找信心。

<秋>——“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收拾行囊,让心走在路上”

短暂“入世”以后我又回到了“出世”的状态,沮丧之余我只能用孔圣人的话安慰自己:“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秋高气爽的季节,我有些家事要忙,加上在网上看了看也没有多少新的合适职位,所以没有急着投简历,只重新打造了一下我的简历,使其看上去更符合企业的职责型而非事务所的项目型,并且尽量分类归纳出全面的财务职责领域。由于不再考虑事务所和咨询公司的乙方职位,猎头的电话少了许多,看来果然是最近一份工作的经验在求职中会起决定性作用。我为了尽量不让自己心烦,又开始收拾行囊云游四方了。不过这次与两年前不同的是,我是为了散心才出去的,没有花太多心思设计路线和研究攻略,为照顾同行的朋友,一些地方甚至算是故地重游。在厦门、鼓浪屿、成都这种休闲消费型的城市,朋友们去看那些常规景点的时候,我常常是随便找个地方坐着消磨时光,也默思我下一轮求职的方向。

年初被裁员的两个过去企业里的同事要么仍没有找到工作,要么是对新职位不满意完全是迫于生计低就。四大更是一片哀鸿,前公司好几个级别不等的同事都因咨询部门的股权结构与员工KPI考核体系变革,在本年的绩效评估会后以业绩不佳为由纷纷被合伙人劝退或解约。在这些都亲历了今年求职之苦的同事中一直不乏有人跟我叨叨工作如何难找,找到新工作的薪水又如何下降甚至腰斩,要么是劝我降低要求去低就,要么就是自己公司内部出现了任何职位都推荐我去试,连我旅行途中还有人在惊诧我怎么没有工作还有心思出游。每次听到这些焦虑的关心之语,我都只能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然后希望自己能有左耳进右耳出的定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职业和生活是自己的,若动辄被他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影响,自己不定、不静、不安、不虑,焉有所得?

在旅途中偶尔也能接到打过交道的猎头顾问的电话,提供少量企业财务经理的职位机会,但地点都是外省交通极为不便的地方,再了解下公司情况,都是被外资企业收购的当地私营企业,管理基础、团队水平恐皆比年初我拒绝的那个被那家大牌跨国公司收购的小私企好不到哪里去,再问薪资,猎头顾问询问我上一份工作的薪水,我不敢报今年刚离职的四大高级经理级的薪水,只告知两年前从四大离开时经理级别的薪水,猎头顾问就已经很勉强地回答“那他们应该付不起”。我苦笑,看来现在只有这种企业才会真正招人,可我要不要降薪去到这样级别的公司?先不说没有上升通道和降薪的尴尬,单单想到“做两套账”这种在民企中普遍的现状,我就要说No了。

10月,我从那些给我灌输焦虑的同事那里收到两个新称呼“云游学者”和“作家”,我笑叹,在四大咨询混了几年再加上这两个头衔,大略我离“会计人”的形象愈来愈远了。但我还是揣着那张已被我揉皱了的“藏地旅游地图”与一众朋友二进川西,再次体会走当年红军长征路的感觉,再次颠簸在路况最差的甘孜州境内的川藏公路上。当遇到交通管制停车排队数小时,我坐在车上闲的无聊便与朋友吐槽我的求职困难,有个在上海某500强德国公司做财务工作的朋友听了觉得不可思议,她认为对做财务的人来说,有四大+企业财务经验的人是最吃香的,她的公司有不少四大出来的,纯四大经验的人都没有象我这样四大与企业都干过的人受欢迎,何况我在企业的经验大部分还是美资跨国公司。我对这种传统的认知只能表示呵呵,不是这种认知有什么错,我当初也是因为这个认知而决定去四大工作的,只是数年过去这个传统的求职加分项在我身上没有如预期般奏效,或许受欢迎的四大经验仅限于审计吧,又或许这定律只适用于别的会计人吧。

也难怪,我的职业轨迹有很多异于他人之处,想起联系我的猎头顾问在了解我职业经历时最常问的几个问题:别人都是从四大到企业你为什么要反过来?别人到四大和事务所都是做审计你为什么去做咨询?别人都是找好下份工作后再走你为什么要裸辞?别人都是考认知度更广的CPA你为什么要考CMA?我承认老天是给我安排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机缘,但最终的决定还是我自己做的,或许是我独特的性格让我常做些与众不同甚至在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但又或许是冥冥中那些该来没来或该失没失的际遇慢慢成就了我与众不同的性格。

十月下旬的四姑娘山已是深秋将尽,在低海拔区还是一片绚烂的红黄相间的植被,车子爬到高海拔区窗外已经被霜雪加染上一层洁白,极目望去漫山遍野红黄绿白,如调色板般次第铺陈开去,让我这数次进高原的人看了仍然心醉。我走在湿滑的木栈道上,在清洌的空气中呼出串串白气,身后朋友唤我要给我照相,我回首望向深邃的镜头时有霎那的恍惚,有如望向我曾走过的前尘——时光是一把奇妙的刀,它借那些转错的弯,走错的路,遇错的人,受过的伤,流过的泪,洒过的汗,将原本与他人无异的、如璞玉般懵懂的我雕刻成如今独一无二的自己。

<冬>——“把握当下,放下未来。”

进入11月,我又蛰伏在家,一边寻找各种渠道关注职位机会一边学习充电。尽管联系我的猎头顾问比秋天多了不少,但这些猎头提供的机会仍是见影不见形,没有一个走到面试环节,不是经验与职责不匹配,就是行业不匹配,或者没有同级别职位经验,即使我认为与自己过去经验非常匹配的制造业外企实体FC(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职位,也都是猎头向用人单位推过去以后便没了下文,或者是被HR以各种理由质疑和拒绝。与同样在求职的同事聊过以后,我发现曾经的求职经验在今年似乎已失灵,以往即使过往经验与职位不十分匹配,但猎头顾问推荐后企业一般至少会给面试机会,但今年似乎匹配程度成了唯一的标准,和一些常有来往的猎头顾问聊过,他们也承认近来生意难做,受托运作的职位常常因为企业的挑剔变成仔细筛选后推过去的候选人只有少数能得到面试机会,面试过的人也都没有被录用,一个职位常常悬上几个月甚至半年也没有尘埃落定。看来在这整体经济环境不好、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前提下,即使有同样数量的职位在招,企业却不急需用人,所以才会如此苛刻,于是我不得不承认求职实在是看运气的,能力经验反倒是次要的,如今便是时不利兮。

面对企业严格的筛选要求,我一面感慨前几年在经济“繁荣”求职容易的时候抓住了不错的机会,一面重新评估自己和定位目标职位,在僧多粥少的形势下坚持原来的目标没有意义,必得用“田忌赛马”的思维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去制定新目标,实在避不开的职责缺陷再去想法学习弥补。我的长处在于运营层面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至于融资、投并购、审计、税务筹划我从来就没碰过,所以我没必要去和擅长这些的那些民企财务总监竞争有这些职责的职位,于是原打算补习的CPA考试的税法和审计课本被我扔到一边。人到中年应征中高级管理岗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其在一点实务经验都没有的领域从零开始补理论知识,还不如深入了解原来熟悉的领域,与其让自己在财务领域更专业,不如让自己在业务领域更有见解。根据我浏览海量国内企业的财务总监职位招聘启示的要求时发现,大多数国内企业不强调管理会计的知识技能,所以我遗憾地直觉或许最有可能应聘成功的职位还是在外企。

在我所在的一线城市,外资企业和内资大公司的职位一般只会由猎头公司来负责人才筛选推荐,为了迎合他们严格匹配的要求,我选择职位的标准开始转为“胜任”而非兴趣,例如实体运营工厂的FC,我甚至将地域范围扩大到外地交通便利的城市。但猎头顾问推荐后的反馈仍然不理想,没有被安排面试。我郁闷之余被一个猎头顾问的话惊醒:“我看了你的简历,坦白说你不是这家公司理想的候选人,而且我觉得对你而言这个FC的职位也不是你最理想的职位,因为我看你做咨询的这些职责感觉你应该去集团总部做些战略层面的事情,你真的愿意倒回到工厂去做那些运营层面的事吗?你现在是否因为长期没找到工作所以有点病急乱投医?”惊醒后我又开始重新定位自己:象我这样兼具企业财务实务经验与事务所财务管理咨询经验的人应该何去何从。猎头顾问说得不错,我没有用好四大这几年咨询经验的价值,我还是在用六七年前在外企工厂的经验求职,而我在工厂时又没有做过FC,和其他现任工厂财务经理的候选人们相比没有竞争优势。

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四大”的品牌和管理咨询经验有什么价值。根据市场上的认知以及我以前做咨询时对企业里的财务经理的了解,我列出自己这段四大咨询经验的优势:四大做为财会界的国际知名专业机构,它的员工交付的工作成果通常更为专业严谨,更有逻辑性和结构性,而做管理咨询顾问相较企业管理人员的优势有三点:一、咨询顾问交付的成果通常是集团自上而下推进的方案,所以优秀的咨询顾问需要有公司全局体系的思维,在企业里工作的人由于固有的职能分工,看到的常常是一片又一片的叶子,而咨询顾问能看到一棵完整的树甚至是森林;二、优秀的管理咨询顾问通常见多识广,有强大的洞察力和“联系型”思考能力,且具备金字塔式的逻辑思维;三、管理咨询顾问在多行业跨学科的项目要求下通常有快速学习能力,擅长短时间内从海量信息中提炼总结并形成见解。如果要在企业里管理一个团队,象“看一片又一片叶子”那样完成一项项具体的财会工作,我即使凭借以前扎实的基本功也能快速胜任,但水平也不及那些一直在企业里工作的财务经理们。做具体事务不是管理咨询顾问的强项,我应该定位在集团总部做与财务相关的转型变革的顶层设计和体系规划,而这类职责很可能不归属传统的财务部门,而分散在战略规划流程管理、绩效管理、投并购项目管理等纯粹的集团职能部门。所以这种“企业内部顾问”的角色职位才最适合我并能最大发挥我的价值,只不过目前的尴尬是这种职位只有少数大型集团公司才有,机会很少罢了。

另一方面,在目标企业的定位上我也必须再次调整。在华外企多为运营实体子公司,需要的是遵循集团指示的执行力,而不是站在集团高度的全局体系化思维,去这样的外企做FC确实是一种“退步”,而那些外企在中国的总部也属于区域性质,不是真正的集团总部,所以仍然多数是运营财务的职位,很少有与财务职能相关的“内部顾问”的岗位,何况这些外企总部机构目前也都是裁员多于进员的,所以我只能再次把目标转向内资企业。然而良禽择木而栖,内资企业何其多,到底哪一种才是我可以发挥智识的地方?年底我在与一位经营企业财务培训公司的CEO聊过后得到些启发,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从不合法到合法,从合法到合规,从合规到价值创造,中国多数企业都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而我曾供职的外资企业和在四大服务的那些国内企业客户,绝大多数都处在第三阶段,所以我的学识和专业见解,我熟悉的企业管理方法与控制工具,都是应用于“从合规向价值创造”发展的企业的,那些有着所谓“合理避税”操作和2~N套账的公司,明显不符合这个标准。

定位越来越清晰,可选择的方向看似变宽,但每个方向的机会其实很少,所以对于那些不太理想的、我也没有十分竞争力的实体运营企业FC的职位我仍然要继续申请,为的是先尽快回到职场,毕竟断档时间越长,恢复职业技能和素养就会越慢,实现下一步职业进阶就越难。我无奈之余也很唏嘘,因为我隐约意识到:尽管这些“内部顾问”的角色更适合我目前的职业轨迹并让我有更广的选择机会,但一旦去做这些职位,便离我最初“立足于企业财务领域”、“做一名财务总监”的目标更远了,如果说从秘书到会计是我的第一次转行,从企业到四大管理咨询部门是我第二次转行,那么如果找不到传统企业财务的工作去那些“内部顾问”的职位的话,便类似第三次转行了。现在回顾我的职业生涯时惊讶地发现,原来我的每一次职业断档的结果都是一次转行。

我从未如此仔细研读过自己的简历,读着读着我对于职业规划产生了一个矛盾的情感,既觉索然又颇有趣,想当初我在花了几年时间终于从秘书转行做会计、从那家很“土”的合资企业辗转跳到“洋”的外资跨国公司的时候,我曾经这样规划自己的职业——进入制造业做更复杂的会计岗,继而做支持企业管理决策的财务经理人;在考过管理会计证书后面对四大向我发出的成本管理咨询顾问的橄榄枝的时候,我又这样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进入四大在短期内积累更多财务领域、更宽泛行业的经验,学习国际上更先进的管理理论,然后回到企业做更有业务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财务总监。然而这种曲线救国式的职业规划在目前这种整体就业形势不佳的时期显得苍白无力,可是若都按规划实现了原定目标,我怎么有机会到另一条路上看别的风景?归根究底职业规划是为职业的“变化”做准备的,这个变化可能是内部升职和转岗,也可能是外部跳槽甚至转行,如果是在原公司原岗位一直没有变化地做下去没必要做职业规划。但只要是谋“变化”,机遇便是第一位的,虽然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人在准备和等待的过程中常会发生不可控的际遇和事件让自己原有的规划变得不切实际,不得不调整原定目标,那么又势必开始新的准备。所以一切职业规划都敌不过大势,大势好了,内部外部机会都多,不怎么合适和优秀的人也能得到自己想有“变化”的那份工作,大势不好了,如现在,即使人才的职业素养没有变化,他在市场上的价值也是被打了折的,自己降低要求应聘的职位都不一定成功。人人都想去谋求和自己目前职责有“变化”的工作,但雇主想找的永远是用一个现在正做着那些职责的人,若两相不妥协,便有了现在众人感叹的求职者找不着工作、企业招不着人的局面。联想起我夏天在视野论坛上发的那篇“职场缘来如此”的贴子,我忽然想把一切无奈和茫然放下,换一种更为简单快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人生有时真的需要等,该来的让它来,该走的让它走,看不开的总有一天会看开,得不到的总有一天会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不强求也不强留,不着急也不抱怨,把一切答案交与时间。

在发动我的人脉圈寻找可能的职业机会的同时,朋友和同事们劝我降低要求应聘的焦虑之声又一波一波地向我涌来,“你别再挑了,得赶紧找份工作,因为你已经断档两年了,再耗下去就更不好找了……”;“我建议你给自己定个期限,比如春节再找不到就随便什么职位都去试,哪怕卖白菜价也把自己先卖出去再说,然后再骑驴找马,在职找工作总比断档好找……”纵然这些忧虑的声音有些道理,但实则忧虑未来有什么用呢?既然无用为什么让自己的内心被忧虑这种负能量充斥着而痛苦呢?读了明一法师的<把握当下即放下>,我似乎明白了:未来会怎样,只需要看自己当下在做什么,现在的果是由过去的因造成的,因此未来的果亦由现在的因造就,如果能做到对每一个当下专注,对每一个当下负责,自然对下一个当下(即未来)无忧了。所以,把握每一个当下,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与未来,禅者之心,便是要生活在无忧中,具无忧之心,没有对未来的牵挂,因为每一个当下直指未来。放下不是放弃,放下的是对未来的执着和忧虑,努力地活在当下,专注地做好当下的每件事,未来自然会有一条路呈现在自己面前。特别是如果我现金流充沛也没有财务负担,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为什么一定要在大势不好的时候,为了得到份工作就去迎合那些被打折的价值定位而贱卖自己呢?为什么不努力维持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等待大势转好之际把自己“卖”到一个被正确定位价值的职位上去呢?

2013便在我出世与入世的交替中过去了,我没有完成年初设定的“找到新工作返回职场”的目标,回顾我这两年职业断档,2012年是花钱如流水般云游各方,存款无疑是递减最快的,而2013年我的信心的缩水速度比我的存款快多了。不过我庆幸自己能够在持续的思考和对心灵的修持中渐渐走出沮丧,意识到在管理个人职业的资产负债表时,应更多关注信心这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展望经济大势仍无好转迹象的2014年,我不想制定具体的目标,只想对自己说:比职业规划更重要的是职业准备,比制定期限更重要的是制定底线,比找工作更重要的是找信心。信心为王——献给2014的我。

 视野注:本文为中国会计视野论坛职业规划版“2013,属于会计人的辛苦与乐趣——写下会计人的2013”征文活动,获得特等奖的文章。

延伸阅读:

  • 中国会计视野马年财务对联集锦
  • 会计文化的本质是真善美
  • 珠算申遗路
  • 推荐:初入职场——会计新人职场宝典
    上一页 1 2 3
    【已有0位网友发表看法,点击查看】 分享 打印 意见反馈
    更多关于 视野征文 的新闻
    评论区
    我来讲两句:
    • 昵称: (评论通过审核后可获得10个金币奖励) 快速登录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