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人物正文
 

例信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   发布时间:2015-07-13  作者:娄有原   编辑:无忧草

阅读:824  打印   RSS 字号:||
娄尔行先生的女儿们撰文纪念父亲。本文节选自《娄尔行》。

作者:娄有原、娄有宜、娄有珊、娄有世

我们小时候爸爸常说:“我是火车头,你们四个女儿各是一节车厢。我把你们拉向远方,什么时候你们车厢里货物装满了,到站了,就可以和火车头脱钩。”他又把我们都比作风筝。风筝飞得越高,飞得越远,看到地面的风景也就越壮美,越广阔。所以到了“车厢”脱钩的时候,他总是高高兴兴地为“风筝”准备行装,放飞蓝天

但是,尽管离开了家,离开了上海,我们和家的联系还是十分频繁,互相之间也很了解。这主要靠我家的总司令爸爸的指挥。

几十年来维系我们的纽带是每周爸爸发的家信和我们的回信,我们称为“例信”。爸爸写例信的特点是:每周一封,每封信都有编号。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大、老二、老三都在外地,信都是爸爸垫衬了复写纸,用圆珠笔奋力写成一式三份,编号。写好后,妈妈补充,开信封,贴邮票,交邮局同时分发各地。无论工作多忙,事情再多,爸爸都坚持每周亲笔至少写下密密麻麻一大页分发我们。爸爸身体力行,我们自然不敢怠慢,每星期及时回信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三十多年来我们收到爸爸的亲笔信有近二千封之多。例信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交流动向、汇报成绩、讨论家事、议论国事等。到了年终,还要评出当年全家的十大事件,经大家议论后,在年末的例信中正式宣布,使大家能互相勉励。

例信中渗透着爸爸对我们的学业进展、为人处世、工作安排、婚姻大事等的指导和教诲,使我们终身受益。

爸爸的例信,从大姐1963年离家起,到1995年后,因帕金森病渐渐发展到使他书写困难,字迹歪斜模糊,实在辨认不清才不得已停止。好在那时电话已普及,我们也就改用电话,每星期打回去问候爸妈。

全家对例信周转的积极态度,从1975年6月25日的例信中可见。

「……

上周沪发例信,提早了一天,得到了京、湘的积极响应,本期沪发出的回信,相应地也早了一天。何以会早?因星三晚上(而不是最迟时限星五早上)我亲自去邮电总局投的邮。何以能星三付邮?一因我半休,星三下午便完成了例信;二因星三晚上,小宠参加街道中心组学习,为了确保安全,我晚八点半去接她,顺便就寄了信。」

爸爸在1978年11月14日的例信中认为,"例信是思想散步":

「…… 

昨、今连续收悉了例信。原建议我工作忙,例信可以放一放,我倒不以为然。我们的例信,持之以恒地十多年了吧?可以称得上十年如一日了,乃是我们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岂容毁于一旦?再说,我视例信为一次思想散步,大可作为工作之余的一种调剂。在信上信笔所至,无所不谈,大至国家大事,小至里巷琐闻。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而最重要的乃是一周一次定期的思想感情交流。你说化时间吗?时间当然化一点,但还不致妨碍工作。因为我的工作,其实也是我自己逼自己,自己暗暗订下一个定额,一个大体的进度,力求完成。谁也没有来强制我一定得完成的工作量。」

1978年终,例信在总结时满溢喜悦:

「……

一年容易,不觉岁尾。等到此信你们寓目之时,已到了新年前夕了。即将和我们告辞的1978年,回想起来,待我们不薄。自从献岁以来,赏心乐事,层出不穷,大有美不胜收之概。……

我祝愿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进一步有所提高,生活有进一步的改善。我的例信,倒不失为我家生活的忠实写照,幸喜并没丢弃,如果保存下来,譬如拿去年年终时的例信来对照一下,看看那时的心情和展望,比比事实,到底哪些实现了,哪些成了泡影,不是很有意思吗?

例如,去年今日,怎么会想到我竟能进入复旦,而且复旦留我,我还不愿意呢?怎么能设想工作会如此之忙,劲头会如此之高,心情会如此之舒畅呢?

再例如,去年今日,怎么敢设想,荣亮竟得以进入交大当研究生,而且还即将出国深造呢?怎么会想得到炯为即将跨入工程师的行列呢?

又例如,去年今日,怎么会盼望上海北京的家里都配备了电视机呢?

以上这些,不都是喜出望外了吗?

最值得庆幸的是全国出现了空前大好的形势。个人和家庭的前途,和总的形势、党的政策息息相关。以上的喜出望外,都是大好的形势带来的,都是落实政策的具体表现。而当此新年来临之际,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完,一切预示着将会有更美好的未来。你看,决议的十二条多么得人心!形势好,更加要努力,所以我更要祝愿新的一年里大家要作出新的更大的努力。」

79年底,爸爸又一次议论例信:

「……

我的例信,我倒早就想到过,如果积聚起来,不失为一份家庭生活、乃至一部分时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遭遇实录。以前担心再抄家,不但不敢叫你们留,倒反而一再叮嘱及时“处理”。这些文笔,都成了过眼烟云,尘飞灰灭了。我信里写的诗词,我都另有本子记录。这个本子,都是我手写的,虽非墨迹,倒还可以保存。待我百年之后,你们谁有兴趣,谁就拿去留作纪念。至于我的例信,原儿不必带来还我,还是由你自己去保管好了,这已经是我“给”了你的东西了,何必还我?只可惜,为了复写都用了圆珠笔,不能久存,过不了几年,字迹就自然消失了。」

1993年,电话已经普及,打电话自然比写信要方便、快捷,但爸爸仍然坚持写信,并认为例信是宝贵的信息库:

「……

该天傍晚,有宜从无锡来电话,我把这事(美国传来的三个喜讯)说了一遍。宜说晚上和大姐姐通电话。三个喜讯,一件买药的事,仅仅几小时,便在世界三个国家、五大城市的家庭成员间传了一遍,真是充分利用了现代通讯技术的便利。我们家庭成员间的对话,不觉现代化了,这是80年代做梦也不敢的。相比之下,例信显得陈旧保守了。要不要淘汰?我以为不必,至少我的发讯总站,只要我有精力,是不想轻易放弃的。为什么如此守旧,好像前清的遗老遗少?非也,例信至少还有两大优越性,不是长途电话替代得了的。从剖析问题、陈述观点、议事议人,到家庭生活实录、大事记。将来下辈谁高兴,编个家庭史,例信是宝贵的信息库。」

娄有宜

2010年4月

本文节选自《娄尔行》。

延伸阅读:

  • 峥嵘岁月 历久弥新
  • 潘晓江:深切缅怀娄教授的典雅风采
  • 娄尔行:事业至上
  • 更多关于 娄尔行 的新闻 关于 娄尔行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