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也许会不以为然。会计不就是替人家记账、算账的“账房先生”吗!没有错,但是,时态搞错了。那是会计的过去时态,而不是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奠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现代公司制度)与金融市场基础上的现代会计,早就告别了人们所熟悉的“账房先生”。今天,我们不能离开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谈会计。
为何一向被人们认为“雕虫小技”的会计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甚至连国家首脑都在关注会计? 我想这一切都源于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会计的服务对象逐步扩大。会计从为某个企业服务走向社会化,它已成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服务行业,服务对象呈现社会化特征。与此同时,会计的内容也得到拓展,开始突破了单纯为企业内部记账、算账的局限,增加了报账和查账,从而为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化职能开辟了广阔的开地。由此也促进了会计的职能从简单考察企业内部财产“经营责任”(Stewardship)关系,发展到提供决策有用性信息,从而在协调社会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等方面均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时,会计数字意味着什么(What do the aounting numbers mean)? 意味着“利益争端”! 会计信息是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或财富转移的基础,具有协调利益冲突的功能。也许正是这种协调功能推动着人们遵循或违反财经法规,换句话说导致会计舞弊行为泛滥的最主要根源在于经济或政治利益驱动。利益冲突导致会计信息必须透明化,从而推动会计的发展。这时,“账房先生”当然不再是会计的代名词。
更重要的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企业组织形式从独资、合伙企业发展到公司制度,出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象。基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适应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不同信息需求,会计逐步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由此,会计的内容大大丰富了,也标志着会计已经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也开始使人们难以回答“何谓会计”。特别是在凡事必先强调“基本概念”的中国,要是概念不清那可算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了。记得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一个本科学会计专业、后来研究生学管理会计的师弟告诉我一件有趣的事情。他假期回家,人们都以为他“升官”了。因为人们以为他过去学的是“会计”,现在学的是“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人可不就是“升官”了! 看来“管理会计”这个名称在中国的出现,使人们一时难以理解何谓会计。有人认为管理会计这个名称的引进使得“原本泾渭分明的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由此否定管理会计名称的合理性。其实,我们的观念应该“与时俱进”,而不能“刻舟求剑”。对于现代管理会计,已经不能从传统的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记得葛家澍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使“已有五百年发展史的现代会计,似乎成了一门新兴科学。由于这一系列变化,对会计的基本认识,例如会计的对象、职能、性质甚至会计的定义,人们都觉得有重新探讨和研究的必要。”为此,我也曾经认真探讨和研究过,但终究没有明确的结果,得到只是更多的疑问和困惑。
既然财务会计或管理会计都挂上“会计”两个字,总得有点关系吧。我以为“同源分流”恰当地描述了两者的关系。财务会计(Financial Aounting)是Aounting for Financing,具有社会化特征,而管理会计(Management Aounting)就是Aounting for Management,具有企业化或个性化特征。而这一切都与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市场密切相关,都依赖于“受托责任”(Aountability)。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存在“受托责任”。我们今天的社会构建在一个巨大的“受托责任”网络之上。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连结点。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外部“受托责任”变得模糊起来,而企业内部“受托责任”则变得复杂化和层次化。财务会计侧重于企业外部“受托责任”,管理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受托责任”。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一种“受托责任”会计。那么,如何保证会计履行其内外部的“受托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