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潘序伦又到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为了博览群书,他把学校的图书馆作为自己的自修室,从早晨开馆到晚上闭馆,都在图书馆度过,每天只带几块硬面包充饥。最终,他如期获得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
一代宗师“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1924年,潘序伦学成回国,先后担任国立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系主任、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在大学执教的两年中,潘序伦引进并讲授西方新式会计理论,培养了数百名大学生。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传统的记账方式已不能满足日渐复杂的经济活动,会计界的许多人士都有改革旧式簿记的要求。作为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潘序伦决心投身会计师业务。1927年,他辞去大学教职,在上海创办“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第二年,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他将事务所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在创办会计师事务所之初,潘序伦就深切地体会到培养会计人才的迫切性。他先后创办了簿记训练班、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立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
立信的学生大多勤奋苦学,成绩优良,得到工作单位普遍好评。学校信誉日隆,到1953年止,立信培养的学生已逾10万人,遍布全国各地,远达美、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解决教材问题,潘序伦在会计师事务所内设置了一个编辑部,配备一批专职人员,开始编译簿记、会计、审计等书籍。1941年秋,他创设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专门出版《立信会计丛书》和印制发行会计账册报表。由于该套丛书通俗易懂,受到业界热烈欢迎。到1956年,《立信会计丛书》共编译出版200余种。潘序伦晚年曾表示,如果说自己对我国会计学术有所贡献的话,当以编辑出版《立信会计丛书》为最。
潘序伦把事务所、学校和图书社三者融合起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逐渐形成享誉全国、影响深远的会计师业务、会计教育、会计出版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
他生活朴素,对会计事业却是倾囊相助。拨乱反正后,潘序伦将8万余元补偿费中的75000元捐赠给了上海市会计学会和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取之于会计,用之于会计;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是潘序伦创办会计事业和会计教育的一贯目标。
1985年11月8日,潘序伦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92岁。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会计老人,为中国会计事业奉献了60多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