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半前,资产负债率高达80%的华源集团资金链断裂,在国资委主导下,华润对这家拥有572亿元资产,并拥有纺织、医药、机械板块的央企操刀重组。这是当时央企最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其重组成本高达近40亿元。此后,华润并没有依照人们的意愿保留华源,而是将其进行了拆分,这引起了外界诸多争论与非议。这样的大手笔重组,每一步都离不开财务的参与,因此,华润集团的首席财务官蒋伟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战略眼光
蒋伟谈起这场重组,很平静:“打造央企医药平台是国资委的大方向,但华润作为一家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要市场化的操作。华源是问题资产,但这个问题资产是从整体上说的。如果拆开来,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要投入,让他发展;不好的东西,可能就丢掉了。这是我们的核心思路。”
和一般人所理解的财务负责人不同,蒋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在财务领域,而是更偏重于业务和战略。
2008年1月,当大多数人还对经济大环境总体看好时,他经过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审慎分析,在华润预算会议上提出,集团应控制发展节奏,并且及时利用多种融资渠道,筹集发展资金。事实证明,他的预测是正确的。2008年,华润发行了85亿元的长期债,仅在8月之前,就从市场上获得了150亿元现金。
时至今日,在世界范围内扩散的阴云并未对华润造成太大影响。“1997年以前,我们的金融衍生品做得比较多,此后基本停了下来,现在还做一点,但仅限于风险对冲。这部分工作一直是我在负责。”蒋伟说,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金融衍生产品,最大的感受是,投资一定要先看风险,如果看不清楚风险,一分钱也不要投入。他认为,目前的评级公司有很大的问题。一个资产的评级为A,但这个A级资产可能是一座金字塔,包括了很多部分,上面的可能是A,下面的可能是B,甚至连B 都不到。对于投资人来说,风险其实来自下面的资产。
蒋伟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与他的背景是密不可分的。1980年,蒋伟考入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从大二开始,就立志做一名经济学家,并对西方经济学发生了浓厚兴趣,涉猎了当时西方经济学各大流派的代表著作,这成为他知识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就被学校派往日本的一家银行做特约研究员。他出版了两本著作,其中一本成为我国最早的证券专著之一。1988年,研究生毕业的蒋伟觉得,要做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局限在书本内而罔顾实践经验是不行的。恰好华润正在招贤纳士,于是,他正式加盟华润。
1997年,还是财务部副总的蒋伟带团在美国考察了将近两周,在大学、有关银行企业及纽约证券交易所学习交流。回国后,他写了题为《把华润建成一流企业》的报告,其中涉及一流企业的标准、华润应采用的战略、应保留和出售的业务板块等。当时,在华润集团中,贸易还是最主要的板块。蒋伟提出,要实行企业集团的多元化战略,把华润打造成为以二级公司为专业化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同时,按照波斯顿矩阵,集团不应再往贸易板块投入现金流。今天,这些决定的前瞻性和正确性已经得到验证。
实干精神
年头年尾,正是做财务预算的时候。如何分配现金,管理好营运资本,是所有财务负责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蒋伟认为,营运资本管理的核心要看公司的发展战略:完成这个战略,营运资金要怎么管理;反过来要看,如此分配资金,战略能实施到什么程度。他表示,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在保持合理流动性的情况下,现金保留得越少越好,可以做一些短期的、低风险的投资。
成立基金公司,或组建金融子公司,将多余资金进行再投资,是很多企业集团正在做的事情,其中最典型的要属通用电气(GE)旗下的GE Capital。作为一个多元化企业,GE一半的利润来自金融这个业务板块。蒋伟告诉记者,以前他对多样化公司的看法是非常负面的。1996年到1997年,他在研究了GE的案例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得出结论:GE是以专业化的二级公司为基础的企业集团多元化。他认为,这也是华润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