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濛, 刘海玲)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新楼里见到了传说中的陆正飞教授。
说是传说中的,并不是他有何异于常人,而是他的名头实在是响当当的,让人轻松不起来。但这样近距离地接触陆教授,心中的紧张感却逐渐消失,本以为是他办公室里的绿植给人清新之感,却发现眼前这位享受着“老师”称谓的大家把我也变成了他的学生,在他不疾不徐的声调中,听他的娓娓道来……陆正飞是儒雅的、平和的,短短两个小时的交谈,体会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轻松愉悦。
那天的阳光,明亮而不刺眼。
会计,无心插柳
时间是一条河流,带走了光阴,留下了记忆。2008年用奥运会在历史中印下了优美身影,而对于陆正飞来说更有别样记忆。这一年,距离他迈上三尺讲台已经足足20年。
1988年,陆正飞从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系毕业后,成为南京大学的老师,直到今天再没有离开过讲台。但是,教师这个职业却并不是他的初衷,无心插柳是最好的注释。
最初,与会计结缘也是阴差阳错。“我大学填报的志愿是当时热门的企业管理系,但却被分到了会计专业。最开始的时候还觉得挺无聊的。”不过,即使大学时的专业不是那么的理想,但好学的陆正飞依然努力尽好一个学生的本分,勤奋努力。以至于才到大三,成绩优异的他已经被老师邀请留校。
但是那时的他并不愿意成为老师,固执地认为老师是师范专业应该做的事情。年轻的他想出自己两全其美的办法:考研。于是,他从1985年9月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方向)的研究生。
上了研究生以后,陆正飞本着“人在一个阶段总是要把这个阶段的事情做好”的原则,继续勤勤恳恳地做好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他针对专业做了相关研究,也发表了些小文章,“虽然现在看来,那些算不上什么研究,但是当时感觉欣喜,因为发现自己也能写些文章。”多年之后,已是会计大家的陆正飞微笑着回忆。
这时候,命运再次抛出花环—— —教师职业。在人大的愉快经历加之学校的邀请,陆正飞本打算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始他的教师生涯。但是最终,南京大学成为“陆老师”这个称谓的出发点。
耕耘,在象牙塔中
当时,南京大学正积极准备建立自己的会计学系,热情邀请陆正飞的加入。一直就读于偏向文科方向学校的陆正飞十分向往南京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而且考察后发现南京大学的学术氛围特别好。因此,他毅然决定肩负起南大会计学拓荒者的重担,迎接人生中的一次挑战。
作为南京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拓荒者,陆正飞与同事们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工作。1988年7月,陆正飞进入南大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南大会计学系于1993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199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但招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过程很是艰辛,个中滋味只有当事者才能体会。
在南大的头几年中,陆正飞主要忙于教学课程,而后随着师资力量的丰富,他才逐渐从繁重的授课任务中解脱出来,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
“教学与研究是相互依存的,如果研究做不好,教学就会缺乏思想。”所以不管再怎么忙,陆正飞都没有在研究上松懈。陆正飞在研究生阶段专攻比较会计研究。
他在1992年出版了专著《比较会计》,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不过从那之后,他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财务管理。之所以转向源于南京大学的学术背景,他觉得研究财务管理在南京大学的用武之地更大,涉及的面也更广,可交流的人更多,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研究上都更有益处。从1995年开始,陆正飞的学术研究就基本以财务 管理为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学术研究奠基阶段源自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