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选择南京大学是成就陆正飞的第一次机遇,那么在确定研究方向后不久,陆正飞再一次被命运垂青。1996年,陆正飞得到了一个去英国访问半年的机会,这次经历对他的触动很大,更在学术上将他推进了一大步,或者说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实证研究。
在我国,实证研究的方法引入会计领域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后期,在之前都是文字性的自圆其说的研究方法。当时,在国内很少能看到国外的文献资料,最多也就是些教材、杂志,学术类的资料非常匮乏。同时,学术著作中的引文也多为转引,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到国外的学术期刊。因此到了英国之后,陆正飞就开始参加各种学术讨论,泡在图书馆看专业期刊。他发现,国外从60年代以来都是在进行实证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证研究越占领主导地位。虽然英国会计界的一些泰斗级人物也不一定全部赞成实证研究,但在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后,陆正飞得出了一个结论:国际学术界都搞了几十年的实证研究,所以这也必然是我国会计研究发展的趋势。坚定了这种信念,他开始自学实证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最终将这种思想带回国,并将这种方法用于研究生的教学中,指导研究生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研究及论文的撰写。当时,他指导学生完成了一篇关于研究资本结构的文章,虽然现在看来很是粗浅,但是当时在国内算是该领域开山性的文章,被广泛地引用。
用陆正飞自己的话说,“1996年的英国之行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坚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在1997年初回国后,陆正飞开始积极参与各种学术研讨活动,推广自己的理念,推动我国的实证研究。在当时,为了应对质疑之声,他也写了一些实证研究方法利弊的文章,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分析阐述实证研究的科学性。
学术上的孜孜追求也从另一个方面成就了陆正飞。当他还在英国学习的时候,南京大学会计系教授的任命通知也不期而至。
为了在学术上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时任南京大学会计系系主任的陆正飞决定跟随中国人民大学的阎达五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
对此,很多同事和朋友都疑惑甚至劝说他,“已经是正教授了,何必再去做博士后?”但他坚持自己的方向,在其后的两年时间内,陆正飞同时扮演系主任和博士后两个角色,往返于北京和南京两个城市之间,却未曾偏废。
就在陆正飞奔忙于各个城市之间时,另一个机遇悄然来到他的身边。
1999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立招聘小组,在国内外广聘人才。优秀的陆正飞进入了招聘小组的视野。
“左右为难”。这样的机遇却让陆正飞陷入痛苦的抉择境地,究竟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陆正飞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一边是自己战斗了11年的熟悉讲台,而另一边是一番美景待人发掘。最后,在征求了很多人意见的基础上,陆正飞说服了自己,选择了北京大学。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放弃南大,我现在会很痛苦;但是如果放弃北大,我将来一定会更痛苦!”最终,通过半年的努力,陆正飞说服南京大学,于1999年11月份以教授的身份正式调到北京大学任教。
如果说去英国学习坚定了陆正飞的学术理念,那来到北京大学就是延长了他的学术寿命,是他生命中的又一次转折。
离开熟悉的南大,来到一个新环境中,学术上的压力和动力激励着陆正飞,这不源于北大超强的研究力量,更是对北大所给予的信任的一种回报。
事实证明,北大的选择是正确的。眼前陆正飞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