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算化的“先行兵”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会计电算化已经在全国悄然兴起,但孙清芳连电脑都没有碰过。
“那时候,基层还没有推行电算化,依然是手工记账。1996年我调入局机关,发现机关的电算化程度也不是很高。”孙清芳回忆,当时会计软件分为几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块,没有任何特别的针对性。
而根据单位当时的实际要求,需要有人能对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等模块功能进行逐一地扩展。对会计电算化产生了一些兴趣的孙清芳,报名参加了不少社会上开办的计算机培训班,并且四处寻找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书籍,给自己充电。
没过多久,他被单位派去北京参加财务软件升级相关培训。
那次培训对于孙清芳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从未发现的门。
“以前我要么学习计算机知识,要么补充财务知识,没有明确地认识到将计算机知识和财务知识结合起来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过程。到北京后,我学到了很多将计算机知识和财务知识相结合的内容,成长得很快。”从北京学习归来后,孙清芳马上着手对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等模块功能进行逐一的扩展。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实现计提税金、福利费、工会经费、结转成本费用等的自动转账制证功能,各类会计报表也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取数,大大减轻了局里基层会计手工做账的工作强度,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局里财务会计现代化管理工作水平。
2001年,电力局实现了固定资产实现计算机卡片式管理,达到固定资产按月单项自动计提折旧的标准化管理水平。这其中,凝结了孙清芳不少的汗水。
咱们局里的细心人
孙清芳的细心是大家公认的。也正是他的细心与专业,曾经 帮助尚志市电业局追回过银行多收取的十余万元利息。
1997年,在开展农村电气化(县)市工程建设时,尚志市电业局由于资金不足,向银行申请了2000万元贷款。按规定,当时银行每季度给尚志市电业局放一些贷款,偿还贷款时,还款资金分期到位并执行不同的贷款利率,利息计算过程很复杂,而且每季度末由银行计算后直接从该局银行账户扣息。
自动扣息业务发生后,每季度接到银行发来的明细单时,孙清芳都会认真核对。“倒不是不信任银行,他们一般也不会有错误,这只是一种工作习惯。”就在一次对银行贷款利息计算单审核的时候,孙清芳发现银行计息基数错误,“当时的利率比较高,且变化比较快,每个季度的利率都不一样。”孙清芳经过重新计算,发现银行在局银行账户多扣利息十余万元。
孙清芳及时与银行沟通了核算根据等内容,银行退回了多计利息,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而他也在实践中再一次印证了自己“一切讲求根据”的会计感觉。
谁说基层单位不用做内控?
“90年代初,局里很多单位的账目管理得不是很好,因而承担了不少法律责任,教训很深。那时候还根本没听过内部控制这个术语。”提到内部控制,总会想到各大企业、上市公司,但在孙清芳看来,基层单位的内部控制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