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上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然而,扩张过速,资金断链,张謇只能引憾辞世……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蟾宫折桂一直是古时读书人一生中最大的荣耀。状元从商,似乎一个天大的笑话,但张謇却不这么看。
离经叛道的状元公
1894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张謇历经坎坷,终于金榜夺魁,中了状元。一年后,这位本该在仕途上一路走下去的状元公离开了官场,以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总理通海一带商务”的名义,筹划在南通创设大生纱厂。“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
“大生”二字取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1897年冬天,张謇为大生起草的《厂约》开篇说:“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可以看出,张謇经商的根本,并不为谋利,而是为民生,境界虽高,却也为他日后败落埋下了伏笔。
大生纱厂创办之初,张謇设想采取当时并不多见的“股份制”,他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无可奈何的张謇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欲将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作价50万两,作为官股入股。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大生纱厂因此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南通唐家闸动工兴建,经过44个月漫长的筹备,1899年正式投产,纺出了第一缕棉纱。
彼时全国机器纱厂不过寥寥数家,正是一片蓝海,大生纱厂开机第一年就获得高额利润。张謇乘势而为,1907年在启东建成分厂,后称大生二厂;1921年在海门建成大生三厂;1923年在南通城南建成大生副厂。1923年,4个厂共有资本708.4万两,纺纱机160360锭,织布机1342台。
1911年,大生纱厂兼并湖北大淮纱厂,扩大了中原市场。一战爆发后,西方各国忙于战事,洋纱进口量减少,中国纺织市场有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大生纱厂的“魁星”牌棉纱占领了华中市场。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盈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盈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1914年至1921年的8年间,大生这两个厂的利润总计1000多万两。1920至1921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精妙完备的产业链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的事业规模。
在纱厂正常生产后,为了降低棉花的收购成本,张謇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开始自己种棉花。接着,他又陆续开办广生油厂、大兴(复新)面粉厂、资生冶(铁)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泽生水利公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大生轮船公司等。这些企业都与纱厂有产业上的关联性:办广生油厂是要利用轧花下来的棉籽;办大隆皂厂是利用广生的下脚油脂;办大昌纸厂最初是想把大生的下脚飞花利用起来,为大生生产包装纸和翰墨林的印刷用纸;办复新是因为大生有富余的动力,而且每天浆纱织布需要大量面粉;办轮船公司最初是为了大生的运输需要;办懋生房地产公司是外来人口渐多需要住房;办铁厂则是为了制造织布机、轧花车等设备。
如此完备而精妙的产业链打造,完全是“大工业制造”的理念,不但在当时中国绝无仅有,百年后视之,仍是商业战略上的正道。
张謇在发展纺织工业的同时,在南通兴办其他工厂,进行城市建设,发展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他还在南通创办了一整套教育事业,以及各种文化设施和社会公益机构。大生纱厂是这一切事业的中心,大生纱厂的利润,是教育和公益事业的主要经费来源。这些事业,开了彼时中国的风气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