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国南车紧紧把握和谐铁路建设的机遇,集中进行技术改造,大力提升制造能力,把10年前的国企“小作坊的集合”,变成了现在的现代化厂房。2008年和2009年共投资120多亿元,是此前5年的总和。青岛四方基地2010年6月底将全面完成技术改造,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先进的高速动车组生产基地,制造能力将从目前每年生产60列达到200列。
“我们一直在做结构调整的文章。前几年是淘汰老产品,重点上高端产品的制造能力。下一步应该是实现资产轻量化,把资源向海外市场倾斜。”
詹艳景说。这几年为满足用户需求,中国南车投资的重点是提升制造环节的能力,集中投资在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方面,目前基本上用110元的资产支撑100元的销售收入。但詹艳景希望以后用80元、甚至70元来支撑同样的销售收入,同时把调整出来的部分转换成可变现性高的资产,降低成本和资产的刚性。
在当今轨道交通行业春意盎然之时,中国南车今后3年预计年增长率都在30%以上。面对这么高的增速,詹艳景却清楚地表示,要坚持稳健的财务策略。这种稳健不是保守,而是有进有退,有加有减,让集团的资产具有更好的弹性。要有意识地利用当前的高速增长期,调整集团的资产结构和财务结构。现在公司的业务集中在装备制造领域,几乎100%都是生产经营资产,存在业务过于单一的风险。下一步要不仅要加大投资未来看好的业务,更要盘活现在利用率不高的资产,还要卖掉未来有可能不好、或者不是必需的业务和资产,未来几年中国南车的结构调整一定有大量的减法要做,要适度向轻资产和软资产转化。
今后,在利润微笑曲线的两端—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上,将是资金投入的重点,也是资产富集的领域。中国南车过去坚持两条腿走路,前脚引进,后脚就再创新,2004年引进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后,2005年就开始研发时速350公里动车组,两条战线一套班子,引进和研发同步进行。采取1:3的技术引进策略,保证了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1:3”是一个科研投入的理念,意思是,如果引进花1元钱,集团自己就要舍得拿3元钱去配套,去消化技术,把人才培养起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无形资产,奠定创新实力。2009年中国南车的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6%,比例在央企中是比较高的。
2010年10月底,他们将建成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实验条件和项目将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未来的发展最大一块可能在海外。詹艳景说,中国南车已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和实力。2009年中国南车海外签单创历史新高,全年出口签约总额超过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以上,海外市场已扩大到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跃成为中国获出口订单最多、海外成长最快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比起单纯的出口贸易,南车现在更倾向于和工程建造商、银行等国内企业一起组建“中国军团”走出去,因为这种模式的效率最高,系统集成优势明显,国家很支持,同时也能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她还表示,通过在海外兼并收购、在当地投资将是南车未来在海外市场重要的发展方式。“这轮金融危机后,过去老牌的欧美企业在走下坡路,这为像中国南车这样的企业走出去带来了许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