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芩菩
1953年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人,高级经济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工商管理硕士(MBA),云南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全国CIA考试委员会委员。
1970年开始工作,在寻甸县六哨乡供销社当一名统计员;13年后,当选寻甸县副县长;1997年起,担任曲靖市财政局局长;2000年起,担任曲靖市副市长;2003年起,担任云南省审计厅副厅长;2007年至今,担任云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滇东女杰的会计组合拳
—— —记全国先进会计管理工作者候选人、云南省财政厅副厅长胡芩菩
她是云南少数民族黑彝族土司的后裔;她出身于名副其实的财政世家,外公是玉溪富滇银行行长,母亲是财政科长;她的一生与会计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做副县长、副市长还是副厅长,她对于会计工作的关心都让人敬畏更令人心生不解;多年来,她把“勤俭诚信”四个字作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长期深入基层真抓实干,大胆创新,努力破解会计工作的改革难题,全面服务好企业,为云南会计之树结下了累累硕果。
她就是云南省财政厅主管会计工作的副厅长胡芩菩。
农村会计改革,给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胡芩菩深谙此道。而要抓好会计队伍的建设,树立起会计队伍的良好形象,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农村,最薄弱的环节是在农村,最大的难点也是在农村。
选择农村会计入手,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现状。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
在云南这样一个集山区、边疆、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地区,要开展如此深入的改革,难度可想而知。胡芩菩决定从调研入手,从搞好试点、抓好典型起步,全力投入。
在调研中,胡芩菩关于农村会计委托代理记账的思路愈发清晰。
经过深入调研,胡芩菩开出了农村会计改革的“药方”:按照“四权不变”的原则(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和科学管理的原则,以实现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民主化、电算化为目标,全面制定可操作性强、能规范管理村级财务会计的配套文件。构建以乡(镇)为中心,严格选聘出3-4名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组成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全面管理各村级账务,并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一名报账员,配备一定数量的备用金。
在改革初期,一些同志对此不理解、不放权、不配合。她不厌其烦地带领着有关同志跋山涉水,走基层,串村寨,亲自登门耐心做工作,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她始终耐心和诚恳地对同行的同志说:“财会部门的人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高高在上、摆架子,‘该求人时就要求人’,只要能把工作做好,个人受点委屈算什么?”2009年,云南省政府迅速出台了有关文件,并将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工作作为省政府20项重点督办事项。
短短一年,云南省各级财政投入3760多万元专项资金,在民族众多、发展极为不平衡、各方面条件都较差的区域内,高标准、高质量、稳妥地全面推开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改革。目前,在云南省129个县(区)的范围内,已有1329个乡(镇)、13091个行政村已经全面实现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的综合改革,占到了全省乡(镇)总数的96.7%、村级总数的96.4%,代管的村集体资金总额已经突破了百亿元大关,达到了113亿元,走在了全国前列。
账本清,民心顺。
农村会计委托代理记账使村级会计账本账目清清楚楚,群众对村级财务的收支状况清清楚楚,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农村中因经济账目不清楚而引发的上访、群体性事件大幅下降。
“2311”工程,让会计人走上阶梯式发展之路
这是《昆明日报》一则头版头条的消息:在过去3年中,云南省取得高级会计师职称人数快速增长,2007年增长25.3%,2008年增长13.8%,2009年增长12.1%。
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注册会计师专业、在校生报考注册会计师的一次全科合格通过率就连续3年名列全国40多所财会类高校前列(2007年第三名、2008年第七名、2009年第五名),引起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
报纸拿在手中,“云南高级会计人才和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人才培养成效显现”的消息让胡芩菩甚感欣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云南地处边疆,长期以来高级会计人才不仅匮乏,而且大量流失,至今在许多县连一名高级会计师、一名注册会计师都“找不到”、“引不来”、“留不住”。
“根深才能叶茂”,胡芩菩说必须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用最大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创造出最优最好的政策环境以全面支持。
她开始从点滴入手。胡芩菩充分利用自己既担任着云南省财政厅的领导,又是中共云南省委纪委委员、云南省政协委员的“三重”身份,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别人的闲言碎语,敢讲真话,积极参政议政。
2008年以来,云南省开始调集各方力量,制定各项政策,投入巨资,在整合各行业优势的基础上,首次启动实施了大规模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2311”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