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五年时间就从零到市值500亿港元的熔盛重工是投资人和业界精英的完美结合,CFO王少剑也实现了其职业生涯的跨越式发展,打造世界级的重工企业之梦让他在理性的财务世界里充满激情。
从2005年在南通江边的一块荒地打下第一桩到世界级的造船基地,熔盛重工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根据国际造船业权威咨询机构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提供的造船和海运专业统计分析报告,截至2010年8月1日按手持定单的载重吨计,熔盛重工是全国第二大造船企业及中国最大民营造船企业。
11月19日,熔盛重工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通过此次发行17.5亿股H股,共集资140亿港元,成为香港资本市场上仅次于友邦和农业银行的第三大IPO。《首席财务官》杂志也应邀参加了其香港上市首日的庆功会,恢弘盛大的场面也映衬出此次IPO带给熔盛人的喜悦和回报。
在熔盛重工刚刚实现IPO之际,《首席财务官》记者专访了中国熔盛重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CFO王少剑,以期共同分享熔盛的上市历程和管理运营经验。
蓄谋已久
“针对上市,具体文件性的准备工作可能是这几个月,整个过程的节奏也非常紧张。但为上市的铺垫可以说是过去五年的时间,熔盛重工从建立第一天起就有非常完整的规划和清晰的思路,要在五年内达到上市的要求。”在王少剑看来,上市并不是目的,只是企业战略布局中的一部分。五年内就名列中国造船业榜眼的熔盛,与其用“一飞冲天”来形容如今的上市,不如说是“水到渠成”。IPO也在公司成立五周年之际如期完成。可以说,成就“熔盛速度”的是公司上下对战略目标强有力的贯彻和执行。
王少剑特别强调上市过程中,企业与中介机构的配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在中介机构的选择上,企业不能单纯看重对方的名气,更应着眼于中介机构对于资本市场的认识、对企业的了解、与企业的沟通配合。”在王少剑看来,在与中介机构的协调中,企业始终要听取对方的意见,但要引导投行,使企业不会失去自己的方向。同时,把关注的重点从“要上市”移至“如何上市”,也就是要有上市策略。比如在股票价格的确定上,既要充分体现企业的价值,又要给股东带来投资上的收益,这就充分考验企业在定价区间的确定、定价原则上的策略性。一旦上市成功后,就不能过于关注股价的变动,因为决定股价变动的因素很多,是不能完全控制的,“而你能做到的就是把企业运营做好,战略执行好,股价方面自然会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太多的关心股价会影响到你需要真正关心的东西。”
与一般企业不同,重工企业似乎都代表着“资金雄厚”,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有背景”,在国内A股市场里重工的概念比较多,而在香港主板还是比较少的概念。事实上,香港和A股市场都曾是熔盛在选择上市地点时所重点考虑的对象,但作为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企业,熔盛重工最终选择了同样非常国际化的香港资本市场。王少剑细数了赴港上市的几大优势:作为一个金融中心,香港能够给公司带来资本运作上的优势,包括外汇方面的运作便利;其次,在香港上市对于企业的整体形象提升,特别是在市场上树立国际地位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无论从股市的规模或投资者的多样性角度上,香港在亚太地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最后,香港投资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公司的文化,有利于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
战略高地
据资料显示,熔盛重工已经连续三年在新增订单上保持着单厂造船企业第一名。一直以来,中国的造船行业一向以国企为主,而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这个造船业新星是如何迅速后来居上的?
对此,王少剑认为最关键的是熔盛重工精准地把握了战略定位。“中国的造船行业现在属于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不足的阶段,中小船厂特别多,而且很多处在空闲的状态。但另一方面,高端的大船、特种船、有科技含量的船,中国反倒不足。熔盛从一开始建厂的时候就定位在高端市场,国务院发改委给我们的是造大船的批文。在民营企业里我们也是唯一一家获得发改委下发的造大船的批文。”
在这样的战略定位下,熔盛重工开发了7.55万载重吨的冰区加强型巴拿马散货船;建造了中国首艘满足共同结构规范的15.6万载重吨苏伊士油轮;更为骄傲的是,熔盛为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定制开发的12艘40万吨超大型矿砂运输船(VLOC)建造项目,这笔造船合同的总金额达16亿美元,开创了单笔全球最大造船订单的新纪录,同时这40万吨级VLOC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矿砂船,单位能耗比标准散货船减少30%到40%,韩国的造船商再接单造这种船时,也要按照熔盛重工的标准。
“科技含量高、造船难度大,使熔盛在成立伊始就非常注重研发方面的投入,并且以后会不断加大研发力量。”王少剑认为技术上的创新对于企业来讲是生命线,这是熔盛重工战略定位中重要的一环。目前,熔盛重工有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拥有企业研发中心,跟国内六所大学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熔盛重工也非常重视高水平工程师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与五大船级社的设计合作非常紧密,跟他们共同开发新产品,在那里得到更新的知识。“如果开发不出具有最新技术水平的船,开发不出符合客户需求的船型,我们在市场中就没有地位。”王少剑还透露,熔盛重工在研发上的投入占到全年销售额的2%左右。
造船业和航运是息息相关的,而航运受制于国际经济的大环境影响波动很大,但是熔盛重工的定位是为能源产业服务,熔盛重工在建的四号船坞是目前中国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用于海洋工程项目的最大型干船坞,这标志着熔盛将成为能够建造海洋工程产品的民营公司之一,有能力提供海洋工程产品,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FPSO)/浮式储油卸油船(FSO)、海洋工程作业船及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王少剑看来,这几年中国经济本身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增长非常迅速,9月份同比去年我国石油方面的进口增加35%。今后几年对能源需求的趋势不会有改变。“这就保证了熔盛重工定位服务于能源产业对我们产品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
除了产品高端和注重科研以及为能源产业服务的战略定位,有利的国家政策也让熔盛重工的发展机遇更加势头强劲。在“十二五”规划中,海洋工程被列为七大新兴产业之一,未来我国政府在海洋工程上的投资额可能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这对于熔盛重工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前景。据王少剑介绍,目前熔盛在海洋工程领域已经与中海油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且为中海油建造的钻井平台已经投入使用。此外,他们还在为中海油建造深海铺船管,可以实现水下3000米工作运行,这也是亚洲首例此类型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