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风险
重工业有着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等特点,在企业运营中会面临包括汇率浮动、资金运营和成本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风险,而如何规避风险、分散风险、化解风险是CFO非常重要的责任。
造船行业是与全球经济周期高度趋同的行业之一,当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时,造船业随即进入寒冬。但2009年熔盛重工与阿曼航运公司签下四艘40万吨、总载重吨160万吨矿砂船的合同,一举拿下当年全球最大载重吨船舶订单。事实上,熔盛重工是多元化的综合重工集团,目前其业务范围主要涵盖造船、海洋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机械四大板块。据招股书显示,公司计划将此次IPO融资的25%用于造船及海洋工程板块建设,20%用于船用发动机建造板块,10%用于工程机械板块,10%用于相关业务领域的潜在业务收购(包含境内与境外并购),25%用于偿还借款以优化公司资本负债率,10%用作运营资金。王少剑对几大业务板块的增长充满自信,“目前造船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今年动力板块和机械工程上涨得非常快,增长得非常迅猛。在未来几年,海洋工程、动力工程、机械工程也会成为盈利来源的潜力股或主渠道。多元利润增长点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良方。”在他看来,熔盛重工在造船领域已经取得了领导地位,今后会在这个领域进一步加强其领导地位,而在海洋工程和动力工程方面,都会成为熔盛未来新的增长点。
目前在熔盛重工的订单中,绝大部分是来自海外,因此大部分的造船合约都是以美元结算的,而成本则由人民币核算,所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下滑带给公司的压力不言而喻。对此,王少剑坦陈,“熔盛重工已经在有意识地增加人民币结算业务,同时提高美元用汇量,加速货币种类的平衡化运作。比如,今年熔盛的造船板块里有10%是来自于国内人民币收入,并且海洋工程和工程机械里也有人民币收入,明后年还会进一步扩大增长份额。此外,由于有四大板块的业务支撑,所以未来的收入来源也会呈现多元化趋势,人民币和美金的收入会更均衡。另一方面,熔盛重工在香港上市的一个很重要考虑是,可以利用香港金融市场做一些风险规避性的汇率对冲安排,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锁住运营利润。”
对于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企业而言,往往更能体会现金为王的意义。除了其刚刚IPO而融得的140亿港元,熔盛重工今年还拿到了两笔巨额银行授信,分别是中国进出口银行的500亿元授信和中国银行500亿元授信,这两笔合计1000亿元额度的授信刷新了中资银行对非国有企业授信规模的记录。王少剑认为这两笔授信的意义非凡,首先,中国进出口银行对于一个企业的支持体现了中国的产业政策,而熔盛重工作为一个民企能够获得如此大额授信,也意味着这个企业在国家重点扶植的产业里处于领头羊的位置;而中国银行则是从商业的角度衡量一个企业的信誉、运营状况,因而也从这个角度上印证了熔盛重工的管理运营水平是健康的。
此外,王少剑对化解通胀压力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变化给公司带来的影响,也加强了应对措施。“我们成本结构里最大的材料成本就是钢板,随着钢板的价格波动,其占总成本比例可能从35%降到30%,甚至是降到20%多,最近一段时期,钢板的价格相对而言已经比较稳定;另外公司最大的成本科目就是发动机,从2011年开始,熔盛的发动机将自给自足,在成本控制上都具备了相当的优势;而加强钢板的使用率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熔盛目前已经从原来的85%左右提高到89%的使用率;还有造船工艺上的改进促使缩短工期来增强船舶的周转率,同样能够降低成本。”
激情跨越
对于如此超完美的IPO案例,王少剑将其更多地归功于熔盛重工的激情文化。“我们的口号是激情、超越。没有激情是不会有这样的工作能力,五年要成就这么一件大事需要非常大的能量,而能量需要来自于内心的激情。”2005年10月份打桩,在船坞设施都没有建好的情况下,六个月内竟然拿到了第一批订单,而且第一批订单来自于挪威船东,一方面反映了熔盛的市场营销能力,同时也反映出市场对其团队的认可。王少剑特别解释了一下第一单的非凡意义,“挪威的船东要求很苛刻,如果我们把挪威船东的要求都满足好了,那么其他船东跟我们合作就不会有任何疑问。”
熔盛重工的管理团队可谓“造船业的梦之队”,CEO陈强是非常优秀的造船业专家,1994年,33岁的陈强成为江南造船厂最年轻的高层干部;36岁时,陈强带着三个人创建了当时中国最大最先进的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并打破了从开工建厂到交付首制船的世界纪录;2005年开始带领熔盛重工在三年里成为民营造船业老大。同为60后、部队家庭出身的陈强和王少剑,在工作配合上也十分默契,并互相欣赏。“对造船业本身的专业知识很强,优秀的管理能力再加上个人魅力和领导力”是王少剑对陈强的评价。与此同时,陈强所带领的专业团队也都是来自国内外有名的船厂,每个人都具备10多年,甚至20年的行业经验,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专家。而王少剑在财务管理和运营以及多年游弋资本圈的专业水准,在加入公司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成功助推了熔盛重工的IPO,也深受公司上下的高度认可。
有着多年海外公司管理经历的王少剑认为,熔盛重工是投资人和业界精英的完美结合。“董事局主席张志熔有这种眼光和魄力投资在重工领域,因为一般的私营资本很难有这样的大手笔,而且是风险非常大的,但他的战略眼光加上行业精英这样完美的结合,造就了今天的熔盛。”
有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王少剑,真正走进国内媒体视野始于他出任华友世纪总裁。事实上,王少剑在上世纪80年代先后取得美国哈姆莱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和明尼苏达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后,就一直在位于明尼苏达圣保罗市的Elab公司担任多项重要职位,最后被提升为负责公司印尼业务的总经理,在此期间,他领导了战略营销,建立了多元业务合作伙伴关系,并就合资企业协议进行谈判,从而将Elab引向市场领导者的地位。2005年1月王少剑任ideo公司(TCL旗下的一家控股公司)董事会主席;2006年王少剑加入华友世纪出任总裁,两年后跳到新东家SOHO中国任CFO,又是两年后出任熔盛重工CFO。六年里的三连跳,而且每跳必是一知名公众公司,使得王少剑成为CFO圈里上镜率颇高的一位职业经理人。
尽管行业之间的跨度很大,但王少剑坦言,财务做到最后都是相通的,不同的是要融入到新的公司业务流程里不断更新知识。“华友世纪是一个人才密集型的企业,熔盛重工既是人才密集、也有资本密集等几个方面都要考虑的非常周全,重工企业的业务板块也更丰富,每个业务板块拿出来都是一个独立的公司,特别是财务的规划上,整体和局部的结合,把这个关系如何处理好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这都是对以前在华友世纪这样的企业工作不同的挑战。”
某种程度上,行事颇为干练硬朗、带有几分军旅风格的王少剑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其选择熔盛重工的理由是——“被振兴民族工业的精神所感召,这种理想触及了我一直所怀有的某种情怀。重工企业是国家工业实力的代表,是国家制造能力的象征。SOHO中国是非常优秀的公司,我在那里的工作也很愉快,我走的时候也正是房地产业的业绩处于顶峰的时刻,离开虽然带有遗憾,但打造世界级的重工企业的吸引力让我无法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