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全球化的进程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效益,这包括新技术的转让,比如说阿蒂提亚就提到“我们在罗马尼亚的工厂就给美国的企业带来了更好的熔解技术”;在采购上获得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包括获得周边铁矿和下游销售网络的垂直整合;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对需求的变化作出反应。
这个进程也令阿蒂提亚不断磨砺自己并购和整合的能力,努力使并购能够在资金上自给自足。“在1993年,我们完全整合一项并购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到2000年我们可以在六个月内完成整个过程。”阿蒂提亚说。这也令米塔尔集团成功在2001年通过并购把规模扩大一倍,尽管那时整个钢铁行业很不景气。当年它购买了罗马尼亚的伊斯帕特钢铁集团(Sidex),并获得南非Is公司三分之一的股权。公司在2004年再次通过并购规模翻倍,成为占美国市场份额40%的美国钢铁行业巨头。它把伊斯帕与拉科什米·米塔尔公司(LNM)控股合并,把家族控股平台整合进上市公司,又斥资45亿美元购买私募基金ISG。ISG控制着几家破产了的美国钢铁企业。新的公司被命名为米塔尔钢铁公司。
米塔尔门
对于米塔尔钢铁公司而言,并购和整合并非一帆风顺,要整合一个雇用大量员工的产业,一定会遇到许多难题。而控股公司内部复杂而模糊的架构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公司注册在荷属安德列斯群岛的避税天堂,行政总部设在伦敦(尽管公司在伦敦几乎没有任何资产),而运营总部却放在荷兰。
2002年公司第一次面临重大公关危机,英国媒体称之为“拉科什米·米塔尔事件”,或者直接称为“米塔尔门”。危机的缘起来自各种有关米塔尔公司在并购过程中“权钱交易”的报道,尽管没有证据证明公司参与了任何违法的行为。其中一桩“权钱交易”的事实是这样的:2001年米塔尔从罗马尼亚政府收购了大型工业集团伊斯帕特钢铁集团。当时伊斯帕特占该国工业总产值的4%,但是因为管理不善每天亏损额达到100万美元。罗马尼亚政府宣布拍卖伊斯帕特之后,米塔尔钢铁是唯一的竞购者。拉科什米本人向英国执政的工党捐献了12万5千英镑,工党领袖英国首相布莱尔在米塔尔钢铁竞购伊斯帕特(Sidex)完成之后,给罗马尼亚政府首脑写信表示支持米塔尔的并购,并通过英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递交。
英国BBC电视台就这一事件做了深入调查,拍成“钢铁大王”纪录片。不过BBC的调查并没有找到米塔尔公司行贿的确凿证据。前任伊斯帕首席运营官约哈尼斯·西塔德(Johannes Sittard)在被问及公司是否在1995年购并Karmat钢铁厂过程中向塔吉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中间人支付了1亿美元的贿赂时不置可否,而据说西塔德在2001年被阿蒂提亚排挤出了公司。西塔德此后成为欧亚自然资源集团的主席,这一集团恰恰是由那名收受了贿赂的塔吉克斯坦中间人设立的。西塔德向BBC的记者承认,付给了这名中间人“数量不菲的金钱”。
其他一些报道则涉嫌人身攻击。自米塔尔公司收购了ISG之后,《芝加哥太阳报》的报道连篇累牍,一篇标题为《外资收购美国钢铁公司应该引起警惕》的报道中就这样描述:“一个在伦敦的印度家族企业收购了多家美国亏损的钢铁企业。”
尽管米塔尔公司继承了并购ISG过程中的种种非议,它也延揽到美国两名重量级人物进入董事会,令公司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更为锁定。他们一位是维尔博·罗斯(Wilbur Ross),曾经在洛希尔(Rothschild)银行供职,是ISG的创始人;另一位是路易斯·卡登(Lewis Kaden),最有名的并购律师之一,也是花旗集团董事会成员。卡登帮助ISG赢得的胜利之一就是让美国政府同意接手ISG收购的破产钢铁公司数十亿美元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