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办私立立信会计学校
会计是一门实用科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遍及于各行各业。它既需要精通业务,具有管理能力的高级会计、审计人才,也需要会精打细算,具有做账能力的中级和初级会计人员。所以我创办会计学校先从补习职业教育开始,逐步充实发展为正规的专科学校(解放前称为高级会计职业学校)。但由于我过去单凭个人奋斗和依赖社会上少数热心的实业家资助,力量是有限的,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发展规划。
1927年,我们先设立了簿记训练班,在以私营工商企业工作的青年小职员和练习生为对象,利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晚上空闲时间上课,由事务所工作人员(包括我自已在内)担任教师。训练班的教育方针,在于改良旧式“账房先生”的上收下付记账方法,传授西方复式簿记的技能和知识。开办初期,仅有学生23人,从第二期改为立信会计补习学校以后,学生人数大增,事务所原有教室已不能容纳,不得不在河南中路吉祥里买了一栋两层楼的房屋作校舍。这样,除继续吸收在业青年外,还录取失学、失业青年入学,仍在晚上上课,每天授课两小时,每期单科专修半年。由于讲求实效,符合社会需要,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课程也逐年增多,除原设的簿记班外,还陆续添设了英文簿记、会计学、银行会计、政府会计、公司会计、成本会计、所得税会计和审计等课程,任凭学生选修。为了充分利用学员业余时间和学校教室,我们还办了“晨校”、“星期日校”、“速成班”等多种教学形式。“晨校”是为在业青年利用夏季早晨上班以前的空隙时间上学;“星期日校”是为在校学生利用星期日休息时间,来我校补习簿记会计知识,以适应日后就业的需要;全日制的“速成班”,是为外地来上海求学的学生开设的,他们在一年之内能在速成班学完五门必修的会计课程。
补习学校的学生,一般家境比较清寒,多系失学、失业青年。他们为了取得一技之长,以便于谋求职业,都勤奋苦学,学习成绩大都优良,普遍得到工作单位的好评。在这种情况下,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的信誉日隆,发展迅速。从1927年到1947年的20年间,共计举办了40届,前十年入学学生4783人,后十年发展到30476人,最盛时仅上海一地就设有11所分校,每学期招生都在2000人以上。此外,我们从1930年起,还设立了函授学校,以解决外埠学生无力来上海求学的困难。据1947年底的统计,先后报名参加函校的学生有7063人,遍及20个省市,还有香港、澳门和南洋群岛新加坡一带的学生。
那时,我鉴于补习学校学生虽众,但肄业时间太短,学习的课程较少且浅,难以成为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这对就业、工作和进修都不利。因之我们决心筹设“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当即得到事务所同人和校友们的通力赞助,筹集了建校基金17万元国币,敦请经济、会计、教育家和实业界的著名人士为校董,经当时的教育部备案后,于1937年7月开始招生,先在市区校舍开学,并准备在徐汇区新建永久校舍。但不久因抗战爆发,只得暂行停办。
1940年7月,我只身经香港到了重庆,立即着手将刘芷休等所设的重庆立信会计分校加以充实改组为专科。当时最感困难的是校舍问题,我费尽了心血,才在北碚租了某私营房地产公司的一处房子。不料,该公司又突然改变计划,要把这处房子卖掉,而不愿租给我们。我被逼得没办法,只得求助于“迁川工厂联合会”和“纱厂联谊会”的经理老板们,以替他们培养企业会计理财人才为理由,请他们捐款,才把这处房屋全部买了下来,学校才有了立足之地。
北碚离重庆市区80公里,为了使市区职业青年能有业余深造的机会,我们决定在市区添设专科班,这样又需要在市区解决房子问题。同时,事务所和会计图书用品社也需要办公用房,于是,我们想在市内自建一栋“立信大楼”。那年正当我满50岁,便以立信同人和校友为我祝寿为名,公开登报申明征求各方以现款致送寿礼,并动员工商界出钱出力,大力捐赠。经过多方面努力,总算凑足了40余万元法币,于1943年在重庆市内筷子街盖起了一栋三层的小楼房。
抗战胜利后,我回到上海,又重整旗鼓,为立信专科学校建造规模更大的校舍而奔走。我除了将自己历年积蓄的钱财全部捐出外,又动员立信全体同人和同学合力在上海工商界募款。由于当时我校已颇有声誉,许多大企业实业家都乐于捐赠巨款帮我办学。如申新纺织总公司和荣氏兄弟就捐助了法币1亿8千万元。全体校友也募集了8000万法币。立信新校舍历时近两年,耗资十亿二千五百多万元法币,终于1947年2月全部建成,计包括一座教学大楼,一个大礼堂、一座大饭厅,还有一个足球场。这时,学校才算初具规模。
在校舍问题解决以后,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我聘请了一些著名学者、专家来校任教。如黄炎培、马寅初、黎照寰、黄逸峰、章乃器等都先后在我校担任过教职。我虽业务繁忙,亦要抽空上一些课。当时通货膨胀,物价猛涨,教职员工生活没有保障。为了使他们尽可能生活得好一点,我想尽了一切办法。如每学期开始就将本学期的教师薪水,从所收学费中一次发给;学生的伙食也由学生会民主管理,预先购足一学期吃的粮食。这样,才保证了每学期上足20周课。解放以后,教职工生活有了保证,立信专科学校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到1952年院系调整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合并到上海财经学院时为止,毕业学生达1500余人。与此同时,还在上海、重庆和广州分别建立了三所高级会计职业学校(相当于现在的中等专科学校)。自1949年起,由蔡经济等负责在香港和九龙办了会计夜校、一年制训练班和三个月一期的进修班,并先后也设立了会计专科学校,到1969年停办时,为香港地区培养了数千名中、高级会计人才。
我校这所以取得这些成绩,除了社会的需要,各界人士的大力赞助和事务所同人的协同努力外,我在办学方式上,采取事务所、学校、图书社三位一体,密切配合,协同办学,也是一个成功的经验。事务所可以为学校提供师资;图书社可以为学校提供教材和补助部分办校经费;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参加工作以后,又回过来协助事务所和图书社发展业务。这样,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推动了“立信会计事业”的发展。我办了60年教育,深有以下体会:
(一)严格要求,精心培育。我凭自己求学的经验,治学素主严谨,重视教育质量,注意教学方法和效果。我亲自主持校务,一切坚持“认真”二字,对师生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对教师要求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对学生要求认真听讲,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做练习题。考核也是很严格的,考试成绩以70分为及格,还经常举办簿记、珠算、会计等学习竞赛。考试作弊者要开除学籍;一学期缺课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期终考试;迟到早退三次者,以旷课一次计算, 等等。我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体格锻炼,早晨都要带领师生一起做早操,并经常对他们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以培养他们有一个好的学风和工作作风。
(二)自编自教,切合实用。我校教师大部分是由事务所的会计师和历届优秀毕业生中挑选。他们从实际出发,自编讲义,经过二、三个学期的试讲,不断进行补充修订,经事务所编辑科审定后,才能成为正式教科书,由图书社出版发行。读者普遍反映《立信会计丛书》是比较切合实用。这一点,我以后还要详细叙述。
(三)边学边做,讲究实效。要掌握会计这门科学,如同医师一样,必须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真正学到手。因此,我校非常重视实习,每节课都备有习题,并配备一位辅导助教,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和解答疑难问题。对夜校学生,主要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正规日校学生,要求他们苦练珠算、书法和应用文等基本功,并利用会计师事务所与工商企业接触较多的有利条件,经常组织学生到工矿企业和商店参观实习。因此,我校的毕业生一到工作岗位便能马上从事实际工作。
(四)精打细算,勤俭办校。我历来提倡节约,讲究精打细算、勤俭办校。无论在上海、重庆,还是桂林、天津,开始时都是租用中小学夜间的空闲教室上课;或利用机关、团体、企业的房屋,和他们协作办校。每校除有两三位管教务工作的专职人员外,每班50名左右的学生,只有一名教师和一名助教负责管理。总务勤杂工作,大都是请租用和协作单位的职工兼办的。那时夜校教职员和学生人数的比例,大体是1:20;就是正规的日校,也不过是1:10。房租、水电和办公用品都是处处节约,精打细算,因而学校经费每期都有节余。
(五)尊师爱生,团结友爱。我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所以,我总是从爱护的观点出发,对学生生活尽可能给予照顾,就业时尽力予以推荐。有的学生在校时虽感到我管理他们太严,但到了工作岗位后,才体会到“严师出高徒”的好处。许多三十年代夜校的老同学,至今还对“立信”有很深的感情,我想是和学校的尊师爱生、团结友爱的校风分不开的;特别是立信同学会做了大量团结友爱的工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我校因为有一套严谨的教育制度,有一支理论结合实际的师资队伍,有一套完整系统的自编教材,有一批热爱母校的历届同学支持,使立信会计专科学校迅速发展壮大,为培养我国财会专业人才,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作出微薄的贡献。我想立信的上述办学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办好社会主义财会教育事业,可能会有某些值得借鉴之处,因此,特回忆叙述出来,以供参考。当然,由于个人水平和解放前的社会条件,立信的这些经验也是不能不有它的局限性。
六.编辑出版立信会计丛书
我留学美国期间,就陆续写过一些经济、会计方面的文章,发表在当时上海出版的《大陆周报》上。归国初期,我又写了《公司财政》和《簿记及会计学》两本书,引进了一些西方新式会计科学知识。以后,在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接触中,我深感我国会计业务水平太低,不能适应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需要。那时大学里研习会计科学者不多,教科书大都是外文原版;少数译著亦以簿记居多,缺乏高深之作。为解决会计教材,我在会计师事务所内设置了一个编辑科,由我亲自领导,配备了一批专职人员,开始编译簿记、会计、审计等书籍,出版了一套立信会计丛书。我吸取了自己学习会计的教训,在编译立信会计丛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书的内容必须实际需要,有关理论和实务的论述,都要从实际出发,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原则,对引进的国外先进学术,我们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在现行法规和工商惯例的基础上,适当采用。教科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课程,分别编撰。每书章节后都附有思考题和习题,供学生复习参考。书稿写成后,先作为讲义在我校试讲,经二、三学期试讲后,根据师生们的讨论意见,反复进行修改,然后由事务所编辑科审定编排,成为正式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作为《大学丛书》出版发行。
二、文字尽可能通俗易懂,举例做到不厌其详,使读者能够无师自通。例如,《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由我亲自主编,经多人审稿校阅,精心推敲,务求通俗易懂。各章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并经实地试教,几经修订,设有教学进度分配表。每隔若干章,就设一章复习,要求学生反复演习,务求熟练掌握所学内容。结业前,还要布置一整套模拟式实务实习题,让学生去做,以求参加工作后能很快胜任工作。因之,该书为各商业企业、会计学校广泛采用,修订过四、五次,再版几十次,畅销国内外,直到现在,台湾、香港等地还有人在翻印发行。
三、译文力求统一,含义力求确切。译稿都经我亲自审阅,几番修正润色,力求译文统一,含义确切。如《会计名词汇译》一书,是鉴于当时我国会计名词极不统一,各种书刊的译法都不一样,给编译工作、读者和实务工作者都带来不少困难。于是我组织编译工作同人,不时探讨,收集了会计名词2400余条,每条先把国内会计书刊原有的翻译名词开列出来,然后从中选定一个适当的译名或者由我们暂拟定一个统一的译名,并加以注释。用词力求言简意赅,适合我国习惯用语。该书出版后,曾修订过两次,对统一我国会计名词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到1965年,还有人在香港冒以最新修订本翻印出版。
截至1936年底,我们编译的各类簿记、会计和审计书籍共有50余种。其中最主要的是《会计学》,它除论述普通会计所应包括的内容以外,还涉及公司会计、成本会计、解散清算及破产会计、遗产及信托会计等。对于预算控制、财产估价、决算报表分析、统计报表应用。当时比较新颖的会计内容,亦作了较深入的研讨。各章都列了许多练习题,便于教师施教,学生选择练习。是书之成,历时十四个月之久,我排除百务,专心从事,寒暑无间,并得到六、七位同人相助,经多次修改,才得以付印。
1940年,商务印书馆已经迁到了香港。后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商务印书馆损失惨重,无力继续为我们出书。那时我已经到了重庆继续办校,眼看学校教材无法解决,不得不另谋出路。后来得到生活书店总经理徐伯欣同意,从商务印书馆收回了《立信会计丛书》的版权和纸型,与生活书店合作筹资,于1941年6月成立了“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除了出版发行《立信会计丛书》外,还印刷账簿表单,满足了工商企业之急需,各方称便。以后,该社还在桂林设立了分社,成都、贵阳、昆明、西安等城市设立了特约经销处。为了适应门路商科及职业学校教材的需要,我又自任主编,于1941年编辑出版了一套内容较为浅近的立信会计教科书,计有:商业簿记、初级会计学、会计学、成本会计、银行会计、政府会计和审计学等七种书。抗战期间,各地大专院校和自修会计的学生,十之八九是采用我们编的教科书;中专学校几乎无一不是用立信会计丛书作教材。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又编印了一套财政、金融、保险、贸易、统计、计算技术、企业管理等立信财经从书。
抗战胜利后,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从重庆迁往上海,业务更加发展,自设了印刷厂,又在南京、天津、广州三市增设分社,特约经销处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并向港澳、南洋群岛一带推销书籍。后来由于交通中断,无法继续向海外供应,香港便自行成立了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新编出版丛书二十余种。
上海解放前夕,我为了集中精力研究一些会计新理论,又组织力量成立了“立信会计编译社”(解放后改名为“立信会计研究编译社”),编译出版了一些会计新著作,并对一些旧的丛书进行了修订。解放后,我又自学了俄文,并努力学习苏联会计理论和实务经验,翻译了一些苏联的会计书籍,还编写了《苏联会计述要》等普及读本。
至1956年初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结束时为止,先后共出版发行各种会计书籍不下一百五、六十种,其中由我著作、翻译和主编的约有三、四十种。如果说我对我国会计学术有所贡献的话,当以编辑出版立信会计丛书为最。
在我致力于编辑丛书的时候,我的上海同行徐永祚会计师在1933年1月起编印了《会计杂志》月刊,受到了当时工商界和会计界人士的欢迎。我也不甘落后,于同年7月,将原立信同学会编印的《会计季刊》重新复刊,自第二卷起改名为《立信会计季刊》,该刊由于时局影响,断断续续出刊,到1951年停刊时,共计出了18期,每期约10余篇文稿,20万字左右。由于内容比较精深,又及时翻译国外会计新文献,介绍国内行业会计制度和政府财会法令规章,颇受读者的欢迎。
此外,为了加强立信同人、同学之间的联系,切磋学术和敦睦友谊,还先后编印了《立信周报》、《友讯》等几种不同形式的刊物。1949年11月至1964年3月,在香港也出版了《立信会计月刊》,共发行172期。
1980年9月,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复校以后,为解决财会教材奇缺的问题,又组织原立信会计研究编译所的部分同人,于1981年2月成立了立信会计编译所,专门编辑《新编立信会计丛书》和《立信财经丛书》,并得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的大力支持。三年来,已出版各种财会教材和参考书近20种,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今后还要不断充实编辑力量,增加出版门类和品种,为四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财会书籍。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引进并认真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是必要的,无论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都是如此。但必须是实事求是,切合我国国情,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振兴时期,又面临世界新的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时期,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决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要积极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应用微电子技术,加强财会工作在信息、企业管理和宏观经济上的职能作用。因之,迫切要求我们财会工作者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为四个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我已垂老,心余力绌,寄希望于后起之秀,青出于蓝必胜于蓝,一定能更好地完成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