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由晋商想到创业者[一]
第二篇 把商人做纯粹了
首先,崇商重利,把经商作为大事业。人们常说,思考致富。这并不是说思考能立竿见影地带来财富,而是指思考可以让人转变观念,冲破束缚,从而另辟蹊径,更快地走上富裕之路。
干一行爱一行,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持正确的态度,才能做大做好。在“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的独特心理环境中,晋商卸下了经商的精神负担,把商人做纯粹了。
无论是“大丈夫苟不能立功名于世,抑其不能树基业于家哉”的致富愿望,还是“吾家世资商业为生计”的自豪宣言,都成为激励晋商在坎坷商途上锐意进取的强烈人生观念。
晋商从不看低商业,也不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会染上一身铜臭的职业,而是把经商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价值的体现。但徽商则不相同,徽商十分重视科举,在发财后则急忙办学,使一大批很成功的商人在自己和后代的人生取向上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晋商就是在自身职业没有太多的精神负担情况下把商人做纯粹了。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思考:
人的精力、能力、知识毕竟有限,并非每个人生就是全能。在如此状态下,如何使自己做精、做专倒是每位创业者应该考虑的。晋商在读书和经商上做了选择,但并未因为丢弃了读书而感觉可耻,尤其是在那种读书至上的年代,把经商做到了极至,这点应该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刻的思考:你到底应该怎样将你的事业做纯粹了?由于时代的背景不同,现代的我们应该结合目前的现实批判的去接受,但做精、做专确实是我们应该借鉴和考虑的。
第二:“学而优则商”VS“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曾经在那么长的历史中,是那么多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做了官既有特权分享,又能光宗耀祖传世,似乎是人生价值的唯一体现了。但山西人,却把学生意放在首位。在晋商们看来,当官的荣耀和“好处”,通过经商同样可以得到甚至更好,那何必要苦去挤那座独木桥呢?
晋商以“学而优则商”替代了“学而优则仕”,在官本位的社会中,是叛逆,更是突破;是异类,更是新生。晋商认为:通过经商,也能光宗耀祖,扬名四方;通过经商,也能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通过经商,也能“捐官,照样享受做官的荣耀。由于清朝末期政府可以以捐官的形式收敛民间的钱财,所以给晋商这个“学则优则商”提供了一个政治背景。
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上,李光耀提出:中国是儒家文化,叫学而优则仕。而美国只改了一个字,叫学而优则商。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指出了不同的人生导向。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思考:
创业者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时,将会面临选“商”和选“官”的抉择。是由商人转为官人还是继续保持商人的本色,或是官商相兼,很多人两难。并不是你想去买官,而是因为社会责任和你所背负的社会义务,使你无以选择。一个成功的商人未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就此翻船的人也并不少,所以如果做好平衡是一个艺术和技巧问题。
第三:经商祖训,家庭延续的秘密。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即使再大的家业,如果后代是挥金如土的纨绔子弟,那也会坐吃山空。守住财富最好的方法是让财富继续增值。晋商以“祖训”的形式强化世代需经商的观念,使商号、票号代不乏人,而这些人才又延续和扩展着祖上传下来的家业。
作为商人,总希望自己的事业有一个继承人,帮助料理商业和管理家政,这是人之常情。但以祖训的形式强调经商的重要却是晋商的首创。
与晋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徽商。江北推山右,江南推新安,徽商是明清时期商场上与晋商势均力敌的一个商帮。徽州民风十分重视科举,所以使一大批很成功的徽商在经商上始终不能显得坦坦荡荡,他们在自己和后代的人生取向上总是进退两难、犹豫不决。让后代弟子追逐功名,可以弥补自己学而未能仕的遗憾,但有家业后继无人的风险;让他们继承家业经商,洗不掉一身铜臭味,似乎无法扬眉吐气。
由于观念的束缚,徽商在经商的路上走得颇为尴尬和犹豫。徽商中从商而终的少,多数人无论是发了家或是赔了本,最终还是落叶归根,返回到以农为本的老路上来。在安徽,有巨富之称的盐商们于其商名之外一般都有别名,物质的富翁却是精神上的贫困户。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思考:
“祖训”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规定,这好比一个公司的章程,具有提纲挈领、指明方向的作用。晋商以“祖训”的形式强调经商的重要,目的是希望后世能将家业经营得更大更好。而作为创业者,起初的创业一般是以私人或民营的性质经营,和晋商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否在创建和经营的过程中,就应该考虑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制度、章程、规则等,只有健康、良性、稳定的发展才能是自己的企业逐步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