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1:走出去
《财会学习》: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市场立足未稳的情况下,走出去的条件是否具备?
吴寿元: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由高层一直在积极推动,可能有很深的战略考虑。去年九部委联合下文,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大家都达成了一个共识,走出去是必要的,是符合中国会计国际化潮流的,我们对此有信心,但需要认真考虑走出去的方式、路径等问题。
《财会学习》:在西方发达国家,审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实际上很多已经饱和,走出去后,我们的客户从哪里来?走出去的可行性有多大?
吴寿元:国外的五百强是怎么进入中国的,我们就怎么走出去,而且路线图也很清晰——先从香港、新加坡,再到发展中国家,再到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国资委也出台了配套措施积极支持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国资委以前对境外子公司的审计是依靠他们的内审,基本上没有让中介机构参与,现在也让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去审,实际上也是在锻炼和培养国内的事务所。我认为走出去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单兵出境就可以搞得定的。国内事务所现在要抓紧时间做大做强,联合再联合,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并吸引一些海归加盟。现在最可行的就是跟着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我认为过两三年就会见效。
《财会学习》:走出去面临着哪些难题?语言似乎是其中之一,因为国内缺乏精通英语的国际化高级会计人才。此外还有哪些困难?
梁德信:本土所的合伙人,特别是首席合伙人,很多人年纪都比较大,很多快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们心里希望的,就是可以安安全全退休,希望自己不要犯错。由于他们抱有这种心态,大量本土所发展的欲望不强。如果管理层都没有“野心”,事务所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思路决定出路,事务所合伙人的保守是影响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
吴寿元:语言和资格看上去是比较难,但是我认为这不是最难的,这些都可以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法律和文化。法律和文化的差异是不好解决的,还有就是监管部门的认可和投资者的认可,以及资格的认定问题。
关键词2:合伙人
《财会学习》:有人认为,“四大”成功的关键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合伙人队伍,我们本土所在合伙人培养上有什么经验?
吴寿元:怎样建设以人为主的合伙文化,大家一直在探讨。我认为一个事务所的风格和它的首席合伙人关系很大。因为我发现,如果事务所的首席合伙人是属于专家型的,这些所的发展后劲就很大。如果它的首席合伙人是政府官员出身的,如从财政厅、审计厅退下来的,是官员型的,就会差一些。
《财会学习》:会计师事务所本身既是一个专业服务机构也是一个盈利组织,怎样调和作为盈利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之间的矛盾?
吴寿元:会计师事务所是盈利组织不错,但事务所不能把自己定位为盈利组织。有的事务所领导定位自己是老板,把挣钱作为唯一或主要目标,服务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事务所首先定位自己是专业服务机构,而注册会计师把自己定位为专家,把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作为自身职责,就不会什么业务都承接。因为在专家看来,有些业务是与自己的身份和名誉相违背的。我觉得只要把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了,审计收费也会提升,自然会有更长远、更稳定的高回报,盈利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之间也不是对立的关系,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财会学习》: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合伙人的权力和地位相同吗?是不是每个合伙人都有参与公司发展和决策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