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有一个突破口,必须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胡建忠不是等闲之辈”他心里想
胡建忠的办公室在月坛大厦的9层。
月坛大厦是京城知名的写字楼,它的西边毗邻月坛公园,东边就是闻名中外的金融街。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在1999年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手了中国农业银行的3548亿不良资产,并很快在业内声名鹊起。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接手的不良资产由于金额小、分散和质量差,素来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作为这家金融性公司的财务工作负责人,胡建忠始终备感责任重大。
生活在北京这个和国际接轨的前沿城市,他的工作和生活完全按照这个繁华都市的节奏跳动,但六盘山的风光却时常牵动胡建忠的思绪,时光的变迁并没有抹去他身上仍留有的在艰苦地区工作的烙印,25年的职业生涯由于伴随着奋斗的脚步一路走来,时光显得短暂了。
胡建忠的祖籍是甘肃秦安,生于宁夏六盘山区一个偏远的农村。1980年底,16岁的他进入农业银行的一个基层营业所工作,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先后在三个不同的营业所工作,这些营业所工作条件的艰苦程度常人难以想象,其中的一个甚至水、电、车都不通。
在日复一日、不断重复并简单乏味的工作中,他那颗年轻的心受到磨练。可他越来越觉得要想出人头地,成就一生的事业,必须先走出大山,但是大千世界,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残酷,走出大山谈何容易。“必须有一个突破口,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胡建忠不是等闲之辈”他心里想。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文字功力很不错,他便在业余时间笔耕不缀。
他的文章纷纷变成了铅字,其中两篇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一篇是描写当地一位即将退休的营业所主任的报告文学《老骥自知夕阳短,不需扬鞭自奋蹄》;另一篇是他的处女作小说《台湾有这样一位传奇的老人》。他也很擅长写杂文、随笔,一篇名为《宁夏在哪里》的杂文至今让他难忘,在文章中他告诉那些对宁夏一无所知的人,宁夏是祖国版图中亮丽的一点,是如何美丽而富有风情。这篇文章甚至引起了宁夏自治区某领导的关注,那位领导勉励他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文笔上的才华终于给他带来了好运,那年县农业银行正需要一个文笔优秀的人才,胡建忠被选中了。职位的升迁让他无比欣喜,也给他带来莫名的压力,虽然他工作上做的非常出色,调到县里不久很快被提拔为会计股长,成为全县农业银行几十名财会人员的领导。
在这个岗位上,他除了完成常规工作外,经常主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对银行存贷款进而对银行经营成果的影响。他把全县GDP、城乡居民纯收入、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变量按年分季列成图表,并摸索这些数据与银行存贷的关联度,渐渐掌握了基本规律,因而他编制的经营计划贴近实际,很具有说服力。
“我们不能像牛顿一样看到苹果落地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不能像瓦特一样看到水壶冒泡就发明蒸汽机,但我们应当有能力发现一些常规现象背后的东西,从普遍现象中去发现规律”,胡建忠如是说。这就是他的与人不同之处,这就是他迈步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
“你是全自治区第一个用数学模型分析银行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人”,这位领导说。
那时胡建忠是一个令人羡慕的青年才俊,他的年轻有为给他的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胡建忠并没有飘飘然起来,他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以解释很多工作中的问题,他担心这会影响到日后的发展,于是他心里萌生了上学的念头。
经过两年的努力,他进入了湖南财经学院,在湘江之畔渡过了他的大学生涯。走出校门后,他仍希望回到以前的工作单位,因为他对农业银行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但其它机会却似从天而降---农业银行宁夏自治区分行财务会计处正物色一个擅长数据分析,并有写作和表达特长的人才。他的几篇以定量分析为主的财务分析报告引起了分行领导的关注,事实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于是他又一次靠自己的博学多才进入省会城市。这位领导称赞他说:“你是全自治区第一个用数学模型分析银行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人。”
进入省分行是一个新起点,胡建忠似乎有了对未来踌躇满志的资本,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天地立时在他面前敞开。但父亲谨言慎行的叮嘱仍铮铮在耳,“他要求我不要贪大,要从每件小事做起,努力扮演好每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力争把每件事做到最好”,胡建忠说。“那时我相信任何单位都需要做事的人,只要工作出色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那时的胡建忠心中似乎已有了新的蓝图,虽然未来还是一个不太清晰的梦想。
94年注定对胡建忠是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他不仅成为全国金融系统中为数不多的高级会计师中的一员,成为农业银行年龄最小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更被提拔为副处长,成为农业银行的46个分行和直属单位中最年轻的会计处长。说起这段经历,他毫不掩饰当年职场得意带来的愉悦心情,“毕竟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东西”他说。但他仍清醒地认为,这一切是荣誉,更是压力,要想在风口浪尖立足,只能用工作成绩说话。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