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链接:
寻觅孔子:中国会计的精神资产
觅孔子:中国会计的精神资产[连载二]
哲学观
第一,生存哲学:命。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人性,依循人性去做就叫做道,研修并遵循道就叫做教。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敬畏自然,也就必须尊重自然所赋予的人性,更要珍惜人的生命。《周易》有天、地、人的“三才”观。天地人三才,人居中位。这种“三才”天命观和畏天命的生存哲学,正是儒家的人文精神的哲学根基。
第二,境界哲学:仁。《论语》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就是爱,就是对生命的关怀、对自然的爱。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以仁爱之心修己,以恭、宽、信、敏、惠修己,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境界哲学,以安人,以致和,使“近者说,远者来”,使组织形成向心的凝集力。这种做人的境界正是产生组织凝集力的哲学基础。
第三,行动哲学:中。毛泽东说:“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147页)孔子的中庸思想,确实有独到创见:其一是依准绳执行要“无过无不及”,其二是执行要“时中”,懂得权变(与时俱进)。以礼制为准绳,以中庸哲学为行动指南,从理智上求真的治理理论也就拥有了哲学依据。子曰:“过犹不及”,要求人们不偏不倚地执行信条。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指明“时”变了,执行就须依时而变,以求其和谐。
第四,形而上学: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足见孔子十分注重“道”。儒家经典《周易·系辞》说:“形而上之谓道,形而下之谓器”。“道”就是儒家的形而上学。缺乏形而上学的坚实基础,理论大厦就会摇晃、坍塌。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不妄作为而能够治理天下的人,就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毕恭毕敬地坐在王位上罢了。对什么毕恭毕敬呢?天命。恭恭敬敬地遵从天之令,也就是遵循道。由此孔子总结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遵循道,能弘道,这正是孔子治理思想的哲学根基。
把握了“命、仁、中、道”这四字箴言,我们才不至于成为“关起门来看得见五里地的蚊子,开门却被大象绊了一脚”的“小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