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澍在九秩华诞的庆祝会上,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和自己的学生们探讨国际上最新的会计理论,他以90岁的高龄却依旧严谨敬业的态度,奋战在会计领域中。
春蚕到死丝不尽
11月25日,浩瀚的经济史天空上又多了一颗启明星,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3岁。
蓦然回首,已如隔世。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葛家澍的生命依附到那些卓尔不群的会计著作之中;作为一名教育学家,葛家澍的思想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工作中。尽管,我们再也听不到他慈祥温暖的声音、睿智真挚的话语,但他的精神却如隽永的音符,继续萦绕在整个会计学界。
接到一直任葛家澍科研助手、94届博士毕业生刘峰的电话,对于“葛家军”来说是极为平常的一件事,但谁也没想到这次带来的却是悲痛欲绝、痛彻心扉的消息———葛老师走了。
一群又一群学生,从讲台上赶来,从会议中赶来,从课堂里赶来……他们挤满了追悼会现场,这支没有人召集的悼念队伍,在厦门温润的阳光中,送他们敬爱的葛老师出发。
大师已经出发,却并未远行,他留给我们的是丰富宝贵的学术财富。作为教科书上的人物,葛家澍编写了重要的会计学教材。1989年,国家教委因其“独树一帜的财务会计教材体系”而授予葛家澍优秀教学成果奖,有无数的学生,通过书籍汲取着葛家澍对会计领域几十年探究后的思索。
1978年,葛家澍发表了《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一文,他毫无畏惧地指出,记账方法怎么能够分中国的跟西方的呢?它本身就是一个记账工具。
这篇文章,轰动了会计学界。
从那以后,横筑在中国会计领域的“柏林墙”被这篇文章无声却有力量地推倒了,这为中国会计学界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可以说,中国会计体系如今能够和世界接轨,与葛家澍的努力不无关系。
吸收西方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在他的学术启蒙下,西方会计理论在中国得到全面介绍。一直致力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研究的葛家澍,积极参与和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度建设。
回望会计界,他是会计学术领域中坚不可摧的丰碑。
大师已经出发,却并未远行,他留给我们的是严谨认真的治学理念。直到今年上半年,他还在坚持亲自给学生上课。68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培养了70多名博士,这是一支现在依然活跃在各界、身居要职的“葛家军”。很多学生都说葛老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就是严谨思辨的学习态度。“知识是会过期的,但学会分析、批判和领悟却是可以受用终生的,葛老师教会我们一种学习的方式方法。”葛老师培养的中国第一个经济学和会计学博士林志军说。
2005届博士毕业生蔡宁说,葛老师用红笔一字一句给我改的博士论文还一直留着,除了有对论文如何深入研究的指点,就连错别字,葛老师都认真标注出来。
每年3月,“葛家军”都会齐聚厦门,给葛老师祝寿。尽管学生们是从全世界各地汇集到厦门大学的,但他们给葛老师带的礼物却几乎相同,都是最新的书籍、最前沿的学术材料。葛家澍在九秩华诞的庆祝会上,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和自己的学生们探讨国际上最新的会计理论,他以90岁的高龄却依旧严谨敬业的态度,奋战在会计领域中。
葛老师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他每每总是谦虚,说大家对他太抬爱,自己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是泰斗也不是大师,这些是他努力的目标。
回望中国会计界,他是献身国家、献身学生、献身会计事业的指明灯。
大师已经出发,却并未远行,他留给我们的是包容豁达的高尚品格。“葛老师的红楼梦,葛师母的红烧肉”,这句类似顺口溜式的玩笑话,却是“葛家军”们内心最柔软的温暖。
葛家澍的学生们最期待的是去老师家里享受两场盛宴,一场是精神上的,一场是饕餮上的。精致考究小吃的香气与思想碰撞的灼灼火花是葛老师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学生们打造的精神桃花源。
十年浩劫,葛家澍受到巨大冲击。但在之后漫长的时光中,几乎没有听到过葛家澍对任何名字的指责。在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时,葛家澍大力提携优秀人才,对有困难的教师多次伸出援手。
葛家澍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讲太多,这些很重要,但也许还不是最重要的。豁达、乐观、包容,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整个世界,或许才是他身上始终被人称颂和铭记的。尽管学生们随着时光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成为洞察明理的中年人,但在葛家澍的眼中,他们依然是年轻的学生,是自己的孩子,是会计学界坚实的中坚力量。
回望中国会计界,他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事的巍峨山峰。
葛家澍先生尽管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为整个会计界的贡献却是沉甸甸的。作为会计学家、教育学家,他一心扑在学术教育上,学习会计的人们以成为他的学生为荣。
春蚕到死丝不尽,葛老师一路走好。
没有见到老师最后一面
知道恩师去世的消息后,林志军第一时间从香港飞到厦门。
“原本打算周末去看葛老师的,没想到周一一早,葛老师就离开了,没能看老师最后一面。”作为中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被尊称为大师兄的林志军回忆起和恩师的点点滴滴,难掩悲伤。
“葛老师治学非常严谨,他要求学生文献、文章中的摘要出处,全部都是第一手的。很多博士生导师如今已经不亲自带学生了,但葛老师坚持到今年上半年还在亲自给学生讲课。”林志军说。
谈及葛老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点什么,林志军说是包容。
葛家澍是会计学界的泰斗,但他对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术意见始终给予包容。林志军曾写过一篇论文,主要观点是从管理会计角度来论证的,而作为一直研究财务会计的葛家澍,却依然对论文进行深入指导,还逐字逐句进行修改,并要求林志军阅读大量文献来支撑相关论点。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葛家澍一贯奉行的治学信条,也是令所有学生受益最多的理念。
对于不同流派的学术论争,葛家澍从未带有学术偏见,而是胸怀坦荡,以理服人。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他都会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完善,即使学生的最终研究结果不同于自已的观点,他的态度亦是如此,总是给予包容和支持。
“在学术上,葛老师也一直不辞余力地提携后辈。1986年,就是在葛老师帮助下,我被破格提为副教授,这为我今后的教学之路打下铺垫。”林志军感慨道。
十年浩劫,葛家澍经历了当时的疯狂,多年后,他却淡然、静气地面对那些过去,无一字抱怨,并依然重用那些曾经为难过他的人。可以说,他达到常人很少能够做到的开阔心理状态,成就了高义薄云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