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人物正文
 

葛老师 走好(2)

来源:中国会计报   发布时间:2013-12-06  作者:肖祯   编辑:无忧草

阅读:1674  打印   RSS 字号:||
社会各界人士悼念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

老师是学科建设带头人

“要特别谢谢葛老师在当时能够招我攻读博士生。”曲晓辉第一次听葛家澍的课是在1984年。当年,她考入由国家教委委托厦门大学举办的会计助教进修班,之后就下定决心要继续攻读会计。最终,她以同等学力条件考入厦门大学会计系,成为了葛家澍的第一个女博士生。

厦门大学会计学科是国家首批重点学科、全国首批硕士点、首批博士点、首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教育论证发起单位和试点单位,是我国最早招收会计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科。

“可以说,在葛老师的带领下,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建设一直名列前茅,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流派,并在中国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博士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的曲晓辉说。

葛家澍总是说,作为老一代教师,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当好识良马之伯乐。

亦师亦友亦父

十多年过去了,李若山还保留着葛家澍亲手修改的论文。红色的批注和黑色的字迹早已经斑驳,但是这份师生情却依然历久弥新。

葛家澍对于学生而言,早已不只是老师那么简单,他亦师亦友亦父,在治学上勤恳、兢业,把自己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和精神传承给学生们,在生活上细腻体贴,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后顾之忧。

“我上大学时候,年龄比同学们都大。葛老师在关心我学习的同时,也没少替我的生活操心。当时,我一直和妻子是两地生活,葛老师找到学校希望看看能不能通过调动解决这个问题。”李若山说。

如今,李若山自己也是桃李满天下的会计学教授,很多学生都因他幽默的讲课方式而对会计学习产生兴趣,他的课堂上时常有笑声传来。他总结出的双向式案例教学的方法,也成为许多院校的教学方式之一。

“这与葛教授对我的教导不无关系。师者一生的体味,长者半世的风霜。每次去葛老师家中上课都是欢声笑语,是葛老师教会我,在轻松教学之余,更要传道、授业、解惑。智慧,始于启发。

非但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挑战专业之传统理论。知识也就在思考与启迪之中悄然传承。”李若山说。

老师爱书

今年是葛家澍奖学金颁发的第13年,截至今年,已经有累计170余名同学获得该项奖学金。而“葛家澍奖学金”就是由台湾籍会计系博士卢联生赞助的,旨在奖励品学兼优且家境贫困的会计系学子。

“认识葛老师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首届两岸会计界交流会议上,我当时作为台湾代表介绍台湾的会计准则,也就是那次会议,让我和葛老师有了很多深入的交流。”卢联生在来厦门大学之前,一直在学习美国的课程,工作中接触的也多是美国会计准则,在还没有成为葛家澍学生的时候,他们经常就相关的国家准则、西方的会计理论进行讨论和研究。

“每次我回台湾,葛老师最希望我带回来的就是当时我在台湾订阅的相关会计期刊和实务界的一些报告。葛老师也总是与我一起讨论目前全球最前沿的会计知识。他喜欢浏览国外关于会计学、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图书和网站,关注国际财务会计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卢联生说。

对于葛家澍而言,会计是一门直接服务于生产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在会计的世界里有的只是学术观点的交锋融合,有的只是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眼睛。

老师为会计准则制定提建议

在葛家澍教授众多的学生中,刘玉廷可以算得上是特殊的一个。1997年,时任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中国会计学会会长的刘玉廷踏上了南下的求学之路,进而搭建了会计制度顶层建设与葛家澍更为直接的桥梁。

“当时,我在会计司工作近20年,随着工作深入,萌生了继续理论深造的想法,在多年准备的基础上,利用五一长假,购买搜集了一箱子备考书籍到厦大进行全面系统的突击复习,并最终顺利通过博士考试,成为了葛家澍老师的学生。”刘玉廷回忆说。

边工作边学习,这样的高强度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然有些吃不消,而对于在会计司工作的副司长刘玉廷来说,求学之路格外艰辛,从北京到厦门,往返4000多公里乘以N次,除了要处理工作的大事小情,还要扎入学术研究,阅读大量专业书籍、思考最前沿的学术理论。就是在这样超高的负荷下,刘玉廷顺利拿下了博士学位,成为葛家澍的第32个博士。

“葛老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我的博士论文内容是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研究,需要梳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过去、现状,提出未来改革的政策建议,特别是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制上市。葛老师从理论到实践都给予了系统的指导。当时,博士论文都已经装订成册,答辩委员会又提出意见后,葛老师要求我修改后重新装订。这足见葛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刘玉廷说。

刚刚加入WTO,中国就于2005年2月份开始全面启动我国会计准则制度修订工作,先是召开学术研讨会,听取包括葛家澍教授在内的学术界专家对基本准则的意见,然后陆续起草发布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经过反复修改、反复征求意见,陆续翻译成英文并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意见。

提起准则修订的过程,刘玉廷感触地说,“葛老师当时给我的建议之一就是,体系建设要从顶层设计开始,要从框架上开始。”还有就是会计准则中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个环节,开始起草基本准则时,没有也不准备写“记录”方面的规定,葛老师专门写信,要刘玉廷补充这部分内容,否则会计的四个环节不全。

事实上,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从征求意见稿到最后的成稿并陆续出台,工作量大,工作质量要求高,不能有一丝差错。在这些修订完善的过程中,葛家澍给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写了大量的文章,特别是他指出:会计准则应当继续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公允价值计量应以可靠性为前提,不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不具备相关性和有用性,这为推动会计准则制度建设做出了贡献。

“葛老师他总是教我,让我宽厚、大度。他的胸怀特别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当时他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没多长时间,就以年龄大了、希望给年轻人机会为由,辞去了这个职位。”刘玉廷说。

葛家澍时常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葛家澍的严谨认真的治学理念、包容大气的处世为人也如这句诗,影响着自己的学生们。

2010年,刘玉廷到企业司工作,如今已经三年了,在这期间,刘玉廷每年必去厦门看望葛老师,葛老师每次都询问在企业司的工作情况,企业司与会计司的工作有什么不同等。

刘玉廷有一次向葛老师请教,90岁高龄还能保持大脑如此敏捷是怎么做到的,葛老师的回答说,奥妙就是不停地思考,让大脑不停地工作。

葛家澍和刘玉廷曾经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一起为全国会计领军人才上过课,师生同堂、一个讲台,两代学生,这正是对会计的传承和延续。

看着自己著作上葛家澍写的序言,刘玉廷说,“葛老师教我做人做事做学问,受用终生。回忆葛老师要讲的故事太多了,等有时间我要写一篇我与葛老恩师的纪念文章,请会计报刊发。”

上一页 1 2
更多关于 葛家澍 的新闻 关于 葛家澍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