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认识会计正文
 

塑造21世纪财务经理新形象(2)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社区   发布时间:2004-12-31  作者:汪祥耀   编辑:ycy

阅读:8173  打印   RSS 字号:||
第二个部分,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为改变财务人员的旧形象创造了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讲第一点。市场经济或者说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首先为财会人员创造了财权。有权,地位自然提高。我认为,我们以前的旧形象是应该讲没有权造成的,不是讲这个旧形象是我们会计人员天生的,本来就是保守的、是内向的、是刻板的,主要是会计人员无权。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企业,不仅仅再是一个简单的统收统支的单位,我们的企业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把财权逐步放开了。以前的情况是,我们的企业财务仅仅是财政的附庸,企业说到底实际上是没有财务的,没有财务的话,你企业对外没有融资权,没有投资权,更不用说资本运作等等,都不能干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财务人员,不要你去融资,也不要你去投资,仅仅是做帐。而这个帐也很简单,国家已经很详细地发布了统一的会计制度了。统一制度把具体的会计科目、会计帐簿、会计报表整个形式都规定死了,你就根据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依样画葫芦,把这个报表编出来,你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时候,你的任务就不能错一分钱。有一分钱的错误,你就给我查出一分钱的错误来,那么大家的精力全部都投到这个上面去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融资权,你仅仅是算帐的,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就比较低下,大家也不用求你什么,企业的车间主任还有其它人员,也不用求你什么。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财务经理是真正有权了。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真正大权就落到你财务总监手上了。我记得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中国搞的是“三总师制度”,国家对会计师的权力还是留有余地的。当时搞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的职责是搞计划、搞预算、还搞一点管理。会计说到头,还是一个没有财权的,还是一个搞核算为主的工作。当时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情况和国外的总工、总会制度有所不同,我们中国多了一个总经济师这个层次出来,就觉得好象对会计师的权力下放的不够。为什么呢?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美国已经出现这样一个症状了。在战后的初期,美国是设立了总工、总会,美国大部分的总裁都是从总工程师提上去的,因为工程师有技术,懂工程,往往是总工程师提到总裁的机会比较多。但是到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数据表明总会计师提到总裁的机会比例已经超过了总工程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总工程师主要是在技术上把关,总会计师主要是在经济上把关,过去我们搞一个项目的论证往往是两句话。一个叫技术上先进,一个叫经济上可行。技术上先进,谁管?工程师管。经济上可行,谁管?总会计师管。这是国外的一个惯例。但以往的总工程师往往考虑到技术上的先进部分,往往在考虑技术先进的时候,对成本不太考虑。所以,后来就提出了一个成本效益的问题。后来又规定总工程师也要学习经济,学习工程经济学。但是作为工程师,仅仅了解一些经济的皮毛,他能不能把整个企业的经济情况都掌握呢?未必,还是不行。那么后来,美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很多企业是从总会计师提上去的。因为总会计师了解企业的全貌,因为会计进行的是价值管理。价值反映是把企业的供、产、销部分全部用价值形态反映出来了。会计比较了解企业的全貌。在这个情况下,当时就已经把总会计师的位子提上去了。国外的总会计师,它称为ntroller,我们国内把它翻译为“主计长”,主计长英文“控制”ntrol加er。从字面直译应该是控制师。主计长说明总会计师的地位已经起到一个企业总控制师的地位。它的总出纳在国外翻成司库。司是司令,库库房。英文叫Treasurer。因此,在八十年代初时候,美国很显然已把总会计师的地位提上去了,但我们中国滞后了一段时间,还是设立了“三总师制度”。而且大部分财务管理的功能也由总经济师去管了。这形成了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这两者之间责权不分明的情况。那么现在总经济师的情况如何呢?有些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总经济师这个层次就干脆削掉了,就没有这个层次了,这个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逐步逐步最后大的部分、经济方面的总括的权力都慢慢移交到财务总监这里来了,那么自然而然财务总监的权力就大了。财务经理不仅管了帐,而且现在还管了钱,不是象守财奴那样把钱管住,而且行使了我们过去总经济师的地位,要去搞计划,要去搞预算,要去搞钱,搞投资等等。而且总会计师不仅仅给企业领导的投资决策做一个参谋作用,他本身就是决策层的一个成员。你们去了解一下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的情况,他们本身就是高层管理人员,往往还是常务董事。在大的投资项目决策当中,财务总监本身就是一个决策人员。因此,改革开放和实行计划经济确实把我们财务人员的地位提高了。说得更具体或更通俗一些,就是我们财务人员有了财权,地位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是从一个方面讲。
   第二个方面讲,财会工作从简单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发生变化。讲到这个方面,我们搞财务的人自然就会想到会计界一个古老的话题。就是我们搞会计的人都会想到一个问题:什么是会计。过去的时候美国有个专家给会计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会计,就是会计人员所做的事情,他的英文就是“Acuntant is what acuntant to do”,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概念。这个问题并没有把会计描述清楚。什么是会计呢?会计就是会计人员做的。什么是士兵呢?士兵就是打枪的。这样的话,是没把事情说清楚。我们中国对会计的问题实际上是形成两大派学说。一个是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有两个会计专家,一个叫葛家澍,一个叫余绪缨,他们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所谓信息,实际上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资料、情报,说得时髦一点而已。会计就是收集、加工、处理、提供信息的这样一个工具,或者说是这样一个体系。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国外的舶来品。是因为美国讲“Acunting is an information system..”他们是把美国的会计信息系统这个概念搬过来了。正好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三论出现的时候,讲信息比较时髦,就讲了信息系统。而另外一派学说,是我们财政部会计司的老司长杨纪琬和人民大学一个教授叫阎达五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会计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系统,不单单是一个提供会计信息的一个工具,他们提出了会计管理论。也就是讲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这个观点,应该讲,也不是我们中国创造的,国外也有讲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也讲了很多。“Acunting are management activities”。这两种观点在八十年代是难解难分,争论了很厉害,形成了两种这样的学派:一种是会计信息系统学派,一种是会计管理活动学派。时隔二十年过去了,尤其是本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以来,现在很少人再认为会计仅仅是一个信息系统了。现在学术界大多数的人认为,会计既是一个信息系统,也就是说,既是一个提供信息的工具,同时本身也是一种管理活动,这是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我们先不讲会计是不是创造价值,假如说大家都承认会计创造价值,那么会计是管理活动,是毫无疑问的。退一步说,假如仅仅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那么这个提供信息的活动是不是一个管理活动呢?如果说本身是一种管理活动,自然我们就认同了。现在的财务主管纯粹去做算帐的,我想已经不多了,大部分还在运筹资金。这样的话,会计不仅要算帐,而且还要用帐。用帐的范围就广了,要把数据用来决策,要用来进行预测,要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样的话,实际上本身是一种管理活动。这是讲,是要说明会计已从核算型向管理型方式发生转变。
   第三,财务人员从食之者转变成为生之者。为什么讲会计从一个食之者转变为生之者了呢?首先,从理论上面来讲,过去我们仅仅把会计作为一种簿记,或者说仅仅按照马克思当时所认为的是一个流通部门的服务工作,那么会计自然是一个食之者,它没有创造价值,按照当时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领域才是创造价值的,所有的流通、分配、消费部门都是不创造价值的。经过一百多年,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在发展,发展的最好证明是什么呢?是我们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管理也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管理也是生产力”,很自然我们就联想到会计,不管认为它是管理活动,还是认为它是信息系统,或者认为它既是一个信息系统,也是一个管理活动的一部分,都可以认为会计属于一种管理,而管理可以创造社会生产力。假如说,它仅仅认为是一个信息系统,那么这个信息系统也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财务人员在企业当中,他从事的工作仍然是一个管理工作,所以说,我们现在企业的财务人员、财会人员,都是管理人员;在我们大学里,会计学是个管理学科,等等。会计是一种管理,管理又是生产力,那么从理论上面自然解释到了:我们会计创造价值。这是第一个方面。从第二个方面讲,从财务和会计的关系上来说。关于财务和会计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中国流行了三种关系。一种是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会计一统天下,财务是会计的一部分,叫大会计观。第二种观点叫大财务观,认为是财务包括会计,会计是财务的一部分。认为,会计仅仅是算帐,反映之类的,核算以外的,都是我财务干的,不是你会计干的。第三种就是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认为财务与会计并行的。财务和会计既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大学里面,你学会计,也就必须学财务。到了企业里面,搞会计一般也就是搞财务的。按照通俗理解,财会人员就是财务与人员,就是既包括了财务人员,又包括了会计人员。但是也有人作狭义的理解,认为财会人员就是财务会计人员,这样的话,就认为财务会计人员仅仅就是算帐的了。按照我的观点,财会人员是财务与会计人员的总称。实际上,在一个企业里,搞核算和搞财务管理的,是很难分开的。作为一个财务部长,作为一个财务总监,当然核算是主要职责;但是作为一个好的财务总监,他肯定在做好财务核算的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搞管理。所以说按照我的观点,财会人员是指财务和会计人员。财务人员是搞财务的,财务本身又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会计人员也从事一种管理活动,那么,自然财会人员都是创造价值的。这是从财务会计的第二方面,从财会和会计的关系上讲。第三个方面,是从实际工作、实际情况来说,财会人员确实在创造价值。为什么从实际工作来说,财务人员在创造价值呢?很简单,假如说,我们把做好帐、算好帐、提供报表,或者参与决策作为一种间接创造价值的话,那么,我觉得会计除了间接创造价值之外,还直接创造价值。为什么叫直接创造价值呢?实际上大部分公司,特别是西方公司,财务部门除了做好帐之外,肯定在资金的运用上有一定的授权,这个授权体现在哪里呢?即把多余的现金,并不象我们简简单单地放在银行里的,进行短期投资。有时侯我要去买一点股票,有时侯我要去买一点债券,即使不买股票,不买债券,这个钱,不仅仅放在一种美元的货币上,也不仅仅放在一种港圆的货币上,我可能也是根据汇率的变动在互相调换的。那么作为一个财务经理,在公司的授权范围之内,一定是掌握部分的流动资金由你管的,这个流动资金要根据利息的高低选择不同的存款期,要根据汇率的变动,选择不同的汇率,要根据各种工具的收益性不同选择短期投资的对象,包括股票,包括债券,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自然就直接创造了价值。因此,如果说,算好帐,用好帐,为领导层提供决策参谋,仅仅是间接创造价值的话,那么现代企业的财务人员实际上还在汇率上面、利率上面以及投资工具的选择上面,为企业创造直接价值。那么关于这个问题,我本人也有体会,我刚才最初讲的时候,我说财务人员的地位比较低,即使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象我们当时研究生比较少的时候,我说我读了硕士研究生,还感到好象很没面子。到了企业以后,也存在一种观念,我们是为其他部门服务的,地位比较低下。我可以讲一个例子,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在香港一个财务公司做财务总监的时候,为了化小核算单位,我把每个部门用电脑编了一个号,也就是我们讲的内部核算。每个部门都是内部核算,自负盈亏,然后和奖金挂钩。有些部门负责人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收到一笔钱,打到他的部门里去了,这笔钱我们财务人员不明白它的性质,就问他是什么钱,打进来是什么性质,他就说钱打进来就是我的利润。那么从会计上来讲,你的成本在哪里呢?收支是匹配的吗?这时,他就会这样说,你们是搞会计的,我又不是搞会计的,我怎么能搞得象你们这么清楚呢?我说,如果客客气气地说,你不懂会计,我可以告诉你利润是怎么形成的;但是你拍拍胸脯说,我是搞外贸的,本来就不懂会计。我说会说,说到头,你是不称职的。为什么不称职呢?现在哪一个大学或中专学外贸的、学其它的商业的、市场营销的不学会计课程啊。会计是任何经济学的主干课程,也就是基础必修课程。那么你如果大大咧咧的说,我不懂会计,你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外贸人员,严格的讲,你连什么叫利润都不知道,你怎么能赚钱呢?怎么会创造价值呢?并且,我还说,我敢跟你比一比,你们每个部做一个核算单位,我们财务部也做一个核算单位,一年下来,我不敢说,我们财务部的利润能高于任何一个部门,但是我们财务部门的利润一年下来,也不会落到最后,也可能是在前茅。那我们财务部门靠什么赚钱呢?我们运用短期资金,在汇率上面,在利率上面,在其他的工具选择上面,包括短期的放贷上面,把资金运用好了,这样。财务部门本身也不仅是一个费用单位,本身也是一个利润中心。我想,随着改革开放,我们财务部门也有了一定的财务权限范围,而且我们国有企业也可以慢慢进入股票市场了,我想操作谨慎的时候,创造的价值有可能高于其他业务部门。当然,这个问题也不能说是绝对的。但是,我要说明的是这个道理,财务部门本身不仅创造间接价值,在一定条件下还直接创造价值。这就是第三个讲的市场经济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提高地位的条件。
  第四,会计成了社会热门行业,除了市场经济给我们企业扩大了财权这些原因之外,还与我们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有关。我记得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九三、九四年的时候,朱镕基在很多次国务院会议中都强调了会计的重要性。当时,他把会计形容为市场经济的警察,同时还讲了,中国要培养三十万的注册会计师。从那以后,我们中国考硕士生、会计师也好,报会计专业也好,整个社会对会计趋之若骛,会计专业自然是热门了。这个热门可以从几个数据来表明,现在我们全国会计人员是一千两百万,在我国所有人口中,大约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是会计,那么如果去掉广大的农村户口,按照城市来讲,那么比率就更高了。我估计,大约二、三十个或者三、四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会计。这是一方面。有些同志是从工厂里来的,知道这种情况:很多下岗工人下了岗以后去找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但是会计人员让他提早退休,让他提早下岗,他还巴不得。因为拿了下岗工资,他在外面兼一、两个职,做个代理会计,拿个一、两千块钱,是轻而易举的。所以说,在搞了市场经济以后,对会计的需求大量增加。首先是,我们经济实体增加了,各种国营企业、各种私营企业、各种形式的企业大量增加,对会计的需求大大增加,自然会计就成了热门行业。社会上也越来越意识到会计也需要技术,也越要给他一定的和他身份相匹配的待遇。那么,自然考会计的人就越来越多了。社会上对会计的需要的增加,大学培养会计也多了。我记得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培养会计的学校是没有几所。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全国财经院校,只剩下了一所半。当时剩下了个辽宁财经学院,就是现在东北财经大学的前身,还剩下半个大学是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是中南财经大学的前身。整个文化大革命,财经大学只剩下了一所半。到了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恢复了财政部的五所财经高校,分别是辽宁财经学院、上海财经学院、湖北财经学院、江西财经学院和中央财经学院。而当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有硕士生的只有上海财经学院、辽宁财经大学和湖北财经学院,每年硕士生的培养数量全国不到十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读财经,既是一个很稀有,但是又是很不重视的东西。现在情况怎么样呢?在全国一千多所大学中,有会计系的或已经设置会计专业的大学,有400多家,在浙江就有浙江财经学院、杭州商学院、电子工业学院、以及浙大、杭大、浙江丝绸工学院、浙工大等,都有会计专业。从好的方面讲,会计受到普遍重视,成为热门专业;从坏的一面讲,变成了群雄割据。这一方面,反映了会计的繁荣。学生快毕业的时候,首先,会计有了良好的就业前景;第二,有了较好的提升机会;第三,容易获得高薪。但是,市场经济对财务人员要求也提高了。以前,会计的旧的形象是不要知识的,很容易安排工作,现在则恰恰相反,它对它学历、经历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现在新毕业的学生,如果仅仅是个中专生,这就很难。一个本科毕业生能找到工作,但将来晋升、加薪的机会不太理想。很多企业的要求都提高到硕士的学位。新的时代要求比较高的学历。中国会计已经有了十几个博士后,有了两百多个博士,一万多个硕士,尽管比起医生来讲还很少,但基本上宝塔型的层次是已经建立起来了。因此,对学历的要求在逐步提高。第二,对经历也在要求提高。过去作为一个会计几乎不需要经历,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厂长的关系,书记的关系,都可以调到会计部门工作,现在不行了。会计作为一个专门行业,一定需要比较高的学历,还有好的经历。你如果再靠关系,到了企业的财务部门,你最多做一个出纳,你能把出纳做好也就不错了。你如果没有受继续教育,没有好的经历,你就很难提升。对学生来说,刚开始时,你最好到各行各业去磨练一下。在香港,去会计事务所工作,工资要比去大公司低很多,一个大学毕业生在会计事务所做查帐工作,交通费好的还得自己掏出来。但到大公司去,你去出差,到别的部门去,打的都能报销。但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到事务所去呢?道理很简单。到了会计事务所,你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你可以摸索很多经历,积累很多经验。但同样作为大学毕业生,到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哪个好呢?到大型企业去,你可能默默无闻,做的是很低级的工作;到小型企业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你可以处理全套帐务。在这个情况下,到底去哪里好呢?按照我的建议,你大企业要去,小企业也要去。因为我们进行人员招聘,希望你有处理全套帐务的能力。你在大企业不一定能处理到,但在小企业,你有可能处理到。但我又希望你在大公司呆过,有大型企业的经历,特别是名牌企业,上市企业的经历。对一个人来讲,这可能是两难,但应该尝试。一个大学生也好,一个中专生也好,开始时,你应该脚踏实地到小企业去,从传票做起,到报表为止,那么这样全套帐务处理完了,干了一、两年,有机会再到大企业去发展吧。搞工业也好,建筑行业也好,搞什么行业都好,要有这样一个经历。我们在招工的时候发现,现在搞公司会计的比较多,但是搞基建的会计就比较少,搞商场的会计也比较少。假如说我们招大型公司的财务主管,就既希望你有公司的会计经历,但同时也希望你有施工、商业、房地产等方面的经历。如果某人说他有,那么他就很容易被作为首选。积累丰富的经验,还要求知识面要广,工作面要宽,起点要高。有学历,有经历,就把你作为一个成功的会计的基础打坚固了。总之,市场经济为我们会计创造了一个宏观条件,促进了我们地位的提高,但同时又对我们会计改变旧形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关于 财务经理 新形象 的新闻 关于 财务经理 新形象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