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钟指向下午4点,陈莲(化名)疾步下楼。2009年元旦的前一天,没有人知道她如此匆忙竟是为了等同学从网上传过来的“高价”培训资料。
“要想成为一名好会计,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地充电,不断地更新知识,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淘汰。”匆匆抛下这句话时,陈莲已经走出了她工作的河北省某事业单位办公楼。
陈莲的例子并非偶然,作为一名政府会计,若想敏锐地感知各个经济领域的变化端倪,不仅要学习新会计准则等各种专业知识,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还要及时研究和思考我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政策措施。但是,《中国会计报》记者近日调查后却发现,面对近期会计人的各种“充电”要求,很多地方实行的继续教育却显得有些名实难副,更多会计人只能像陈莲一样“无奈”地选择高价社会培训课程。
曾经的兴奋已不再
内蒙古某林业局的于芮(化名)是一名做了20多年的老会计,回想起当年的情形,她仍很感慨:“十几年前那会儿,我们一接到专业培训的通知就老高兴了!”她说那时大家对听课总是热情很高,因为老师不仅会在课上分析经济形势和新政策法规,还会讲很多有价值的实务操作知识。因此,对每年一次的培训,会计同事们总是盼着。
那时,继续教育被列为会计人专业技术资格培训的一项内容。根据1998年财政部发布的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会计人员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是一项强制性要求,对继续教育进行管理也是各级财政部门的工作范围。然而,最近几年在一些地方,继续教育却成了会计证年检的例行程序,无论是授课老师还 是听课学生都习惯了“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