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航工业所实行的总会计师之间的岗位交流最初也是顾惠忠主导的。2005年,中航工业东北一家公司发生的一件事情,促使顾惠忠快速推进此项工作。在该公司中,有一个分管资金的处长,当时一家保险公司每年过节的时候都会送给他大概三五千的礼金,后来,这家保险公司出现了问题,保险公司的账上显示有五六万元钱是从1999年到2005年分了几次送给这位资金管理处的处长了,因此,这位处长被追究了法律责任。
发生这件事情以后,顾惠忠深受震撼。于是决定让中航工业各有关企业的总会计师之间交流,从近几年交流的情况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企业内部财务的重要岗位之间、财务部门负责人之间、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也大力推进交流,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顾惠忠说,岗位交流不仅有利于财务人员能力的提高,而且是对这些财务人 员负责的一种表现,在美国也是很推崇岗位交流的。
权力是一把利器,有利,也可能有害。作为中航工业的总会计师,赋予下属权力的同时,顾惠忠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唯有在集团制度建设上下足功夫,才能对集团和员工双重负责。
从学电脑开始带动信息化
在大型国有企业中,中航工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是比较早的。
2002年,时任中航工业总经理的刘高倬有一次在美国与UTC总裁乔治·大卫交流时,乔治·大卫问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干什么,刘高倬回答说,一般是开会或者看文件,之后,刘高倬又问乔治·大卫每天上班都干什么,他回答说,我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我的现金流。
当时,在中航工业,作为集团的领导,刘高倬仅能在每个月的月底收到一份财务报表,从中才能够了解到企业近期的现金流量状况,并不能实时地看到集团每天的货币资金有多少。
刘高倬回国后,就将要在集团内建立财务信息化的想法告诉了顾惠忠。顾惠忠回忆说,这个任务毫无疑问是艰巨的,但是,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建成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公司,我们的管理手段也应该是高科技的。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决心,顾惠忠开始动手了。虽然对计算机不太懂,但是在经过了几个月的学习和琢磨之后,顾惠忠自己亲手绘制了一幅集团财务信息化的框架图,并立即与专业财务软件公司,以及集团下属的一家软件公司联合组织了一个规划小组,开始了集团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2003年3月31日,仅在一年之内,中航工业的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体系就基本完成了。但是,认识到此项工作重要性的顾惠忠从来没有止步对其的改进和探索。到2005年,顾惠忠再次访问波音的时候,在和波音交流起有关信息化的话题时,连波音财务部的工作人员也不得不称赞,“你们现在比我们还要先进了。”
会计领头人已有大批接班人
对于航空财务人才培养的重视,顾惠忠始终都没有改变过。早在1986年,顾惠忠还在航空工业部财务司综合处当副处长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项工作。
当时,航空工业部的财务人员紧缺,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人才,顾惠忠用了4年时间和大连、郑州等地几所大学,联合培养了600多名财务人员。在此期间,顾惠忠还不断地在系统内部坚持对其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到了中航工业担任副总经理后,顾惠忠更是深感人才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顾惠忠不仅给财务人员创造学习的机会,同时,他还花大力气给财务人员学英语创造条件。
随着中航工业的发展,现在看来,顾 惠忠当时的举措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我们集团共有财务人员1万多人,这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85%以上,研究生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顾惠忠介绍说。
中航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升。近两年,中航工业和财政部下属的财科所做了两期MPA财务硕士的联合培养,有效地提高了集团内部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之后,中航工业又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联合培养EMBA,“今年刚送走9名财务人员去美国学习。”“我们的目标是培养10个财政部确定的领军人才,100个在国外培养的EMBA财务人员,以及1000个取得硕士以上学历的财务管理人才。”顾惠忠说。当然,这绝对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一种追求。顾惠忠希望的是,等到他们这批人退休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航工业的这支财会队伍依然能够是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队伍,而这片他曾经为之辛勤付出的“理想国度”也可以不断地取得进步。